活用定法,写好考场作文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周雄荣
[导读] 在一份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量是最大的,所以它无疑成了语文教学和学习热力追捧的对象。
        周雄荣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523133
        摘要:在一份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量是最大的,所以它无疑成了语文教学和学习热力追捧的对象。但令人头痛的是,它也是最难啃的一大块。在封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既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缺少对作文最需要的母体环境---社会的体验,结果变成作文是“做”出来的,是“讲”出来的,既无生活素材可言,也无高远的立意。
     假如大的教育环境没有改变,那在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作文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呢?本文要探索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应试。在这里我主要抓住了作文的内部规律:立意、结构、文体和表达四方面,作一个应对之策的探索。
        关键词    考场  题材 立意  结构  文体   表达
        
        都说“文无定法”,这是针对文章的随意性和灵活性而言的,但事物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作文也不例外。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写作心得,在这里我也敢说:文有定法。“中学生写作不同于成人写作。对他们而言,写作还未入门,恰恰需要“法”之引导。这正如一个初学书法的人,先入格才能出格。”①而我这里说的“定法”是针对作文的规律性和可塑性而言的。规律性和可塑性是指作文其实脱离不了立意、结构、文体、表达这几部分,因此我们只要对这四部分进行探索总结,就不难发现这四部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题材上:不拘一格 ,利用“他人”
        中学生作文,由于视野上的限制,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际。由于生活看似都是平淡繁琐、大同小异的。如果这类文章只停留在生活的表层,那内容大都是雷同的,以致:“车上让座”、“生病就医”、“友谊分合”等题材已成了众所周知的旧题材。其实这些题材不一定是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多数中学生所共同经历过的。也许思想认识等方面没深入进去,但不能否定题材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还不能深入到同中求异的话,那这时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宽一些,从“他人”身上寻找突破口。
        1.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
悠悠岁月、芸芸众生,不知埋葬了多少生命,随着历史而被我们记住的可
是历史代表,生命的代表。以他们为写作素材,更能见证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深沉。作文的深度是要靠写作素材的生命的深度来体现的。
        如以“选择”为话题作文,以“小学升初中的选择”、“游戏和学习的选择”、“自己做错了的心灵选择”等为题材的作文稍显稚嫩;而以“关羽选择义气”、“凡高选择寂寞”等题材来构思的作文,就显得大度了很多。
        2.名著、课本的著名人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但读了那么多书,如果不会加以运用,那也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上的浪费。其实,书是作文最好的源头。同样的以“选择”为例,八年级语文课本可供使用的比比皆是:如陶渊明弃官还耕、周敦颐不爱牡丹独爱莲、苏轼夜游赏月、刘禹锡陋室求“德馨”……
二、结构上:浓妆淡抹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作文亦如此。这是与阅读者的审美心理有关的。在内容雷同的情况下,在阅尽人间春色后,阅读者已有了审美疲劳之感,此时如遇到一篇形式包装上推陈出新的文章,无异给阅读者的审美注入一点兴奋剂,从而留下一个很好的审美第一印象。就如食物,天天重复同一做法,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让人腻烦,而只需尝试不同的烹饪方式,就会让人垂涎三尺。
1、小标题:使内容清晰,层次分明。
        几百字或数千字,乃至上万字的行文,密密麻麻,让读者目不暇接,段落比较容易混淆。而在行文中使用小标题,不仅使读者容易摄取重点,也让阅读进程有一个停顿,权当休息,缓冲紧张的阅读视觉。
2、题记:画龙点睛,增加内涵。
        “浓缩的才是精华”。一个好的题记,可以是一句名言警句或一段引经据典的话语,或是思想的火花上最闪的那一撮,或是思考的深谷中最深的那一点。
3、童话:拟人手法的妙用,变换视角,新颖灵活。
        如与“环保”有关的,司空见惯的都是污染前后的场面。而一篇《我是一条鱼》的习作却借用“鱼”的视角来进行观察,身同感受。

还有,如《吴朋友就诊记》、《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狂人日记》、《阿Q正传》、《诚信的寻人启事》等等。
三、文体上: 散散发光
        初中语文大纲上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基本是要求能够完整地叙述出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纵观初中生写的记叙文,由于功力不够,引人入胜者基本没有。如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树叶》,就是领先故事本身的离奇曲折而赢得时间的青睐的;二是可以体现于耐人寻味的文章意义上的,即故事虽然故事性不强,甚而可能简短朴实,但如果能挖掘出深远的意义,那也是一篇美文,如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散步》,事件本身很平凡,但由于意义发人深省,故弥久弥珍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再如习作《新的衣服》,写的就是两个乞丐的普通故事,但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能够独具慧眼,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哲理。
        由于以上的记叙文的特点的限制,初中生由于想像力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基本难以达到以上的两点要求,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记叙文都难避流水帐之嫌。
        而散文由于其灵活性,对故事的完整性要求不高,可只撷取故事片断作精彩描写,可一片断或两、三个,然后再辅以议论或抒情,这样的文章结构用得安全且易上手。当然,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我这里所指的散文是强调一定要有描写在内的散文,而不是“四不像”的散文。
        四、表达上:越描越红
        如果说议论、说明、抒情和记叙是文章的肉,那描写可谓是文章的血,是让文章容颜焕发的魅力所在之处。。
        描写包括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中又有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这么多种描写交叉使用,文章语句表达就不会显得平淡了。
        例如下面两篇学生习作,写的是相同的题材,但在写法上却大相径同:
        例文一:
从早上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
        身为初三学生的我,早上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似乎每天都经历了。我的初三生活的早上,似乎特别辛苦。
        现在,晚上睡觉时间没有提早,而早上又要比以前起床得要更早,这样一来,睡眠时间少了,早上自然不原意起床,所以每天都要打败惰性,这样才确保每天能准时到达学校。起床后,梳洗这些又得花去十来分钟,于是,每天的早餐便省略了,因为由家到校至少也得花去二十分钟。
        例文二:
                                                        嘿,上 学 了
        “嘿,上学了,快起床、、、、、、”
        6:20所弥漫的阳光早已偷偷地溜进了昏暗的房间,妈妈那独一无二的噪音在早晨浑浊得令人昏睡的空气中荡漾开去,如一场七级大地震般将我从缠绵的睡梦中惊醒。暖暖的阳光沿着窗户进入昏暗的空气中,照在微湿的鼻尖上。低头,用微湿的毛巾清洗脸上的污垢,冲一把水,拧干毛巾。
        换上校服,躲在一个暗角,一脸奸笑的将篮球迅速塞进书包,然后骑上车,在妈妈的唠叨声中离家出走。
        飞奔到三岔路口。眼前,马路上的影子在阳光中不断交织、更替着,无数熟悉或陌生的声音充斥在街头。左边,远远地望着蔚蓝的天空被高压电线分割了,一旁的街灯在一片属于东方的金色阳光中泛着无谓的亮光。远方,一群不知名的鸟儿飞向璀璨的朝霞。我想,在那学校的远方,是否有属于我的一片天空、、、、、、、
        6:45,绿灯亮起。
        耸耸微酸的肩膀,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最后,驶向前方。
        嘿,上学了!
        例文一通篇说,缺少描写:而例文二则是描写的佳作,如第二段在写“起床”这一生活片段时,作者写了大量的景物,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丰满而细腻。
        当然,我这里探讨的只是考场作文的应对之策,尚不能取得作文的真经,仍需努力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参考文献:
①: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冯宫《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