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塔娜
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展览研究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人独特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面临重大危机。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态化”叙事发展,需要从设置鲜明的“活态化”叙事风格、打造与新媒体融合的活态传承内容、开展全面教育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方面,不断加强设置,从而为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内容;活态化;战略策划;优化策略
引言
在经过五千年的时间沉淀之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较多,呈现了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人们并不熟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叙事内容、时代价值并不为人所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活态化”这一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叙事结构,并让其真正价值显现,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议题。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些作为中华民族情感体现,以及历史底蕴的宝藏,逐步为现代科技潮流掩埋。因此,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战略策划的“活态化”仪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叙事风格及结构,体现真正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兴文化与多种文化交互与碰撞的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陈列的历史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展览策划的“活态化”叙事结构来体现。这一过程中,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再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活态化”叙事的时代价值
(一)以鲜活表现形式传递精神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中形成的精神性、技艺性的非物质形态,以人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具有活态化特征。伴随历史、文化、时空、精神的发展、流变,人们通过展览策划“活态化”叙事结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内涵展示出来,可以独一无二地列示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也就是说,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传递精神内涵的重要基础。
(二)以深刻精神意蕴传承历史文化
理论而言,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通过展示策划“活态性”叙事风格,能够通过丰富的展示手法、足够的空间利用、合理的展线设计,都能够在故事情节与内容上表现历史文化。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人、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从多个维度、生动形象地了解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与制作过程。这在充分展示非遗项目及相关文化魅力的同时,向观众展示非遗项目,从而达到宣传、教育、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另外,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精神文化中具有积极作用。人们只有通过“活态化”这一新形势不断从叙事方案中找出具体传承方案,能够为民族提供营养来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的“活态化”叙事面临困境
(一)叙事情节设置不够鲜明,民众关注度不够
目前,许多地方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览策划的“活态化”叙事情节进行设计,但由于这类故事情节并不鲜明,使得人们并未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文化生命力、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一般与居民文化水平有直接的关联,且与“活态化”叙事内容情节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这种展现策划“活态化”叙事情节,并不能有效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趣和真正意义所在,所以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关注。
(二)新媒体与叙事内容融合不足,抑制非遗传播效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媒体工具已成为全新的社交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改变。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活态化”叙事结构,能够凭借新媒体具有的多重优势,进行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体现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然而,目前人们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并未将其深度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叙事情节,导致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不足,难以激发人们的兴趣。这就导致非遗传播效果较为低下。另外,由于人们更热衷于观赏短视频,非遗产品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活力
(三)传承方式过于单一,难以体现非遗项目的真正活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根植于大众,主要原因可能是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内容,主要由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民歌、民俗等耳熟能详的东西指代。所以人们才会更轻易了解与熟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的“活态化”叙事结构并未结合这些内容,最终导致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让人们记住,也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活力。另外,自古以来登得上大雅之堂的都是精品,只有懂得欣赏大雅之物,也绝非常人轻而易举就能做的事。因此,如若高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通过“活态化”叙事表达方式,不局限于传统静态内容,那么可以实现传承、保护的促进的目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活态化”叙事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设置鲜明的“活态化”叙事风格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项目较多,所以需要将地方人民群众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策划的“活态化”叙事情节进行设计,让其具有鲜明特色,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让更多群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一系列山歌、民歌、民族乐器还可依托当地群众、政府力量,通过不断开展策划“活态化”叙事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而对保护这一产品有深刻的认知。此外,人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若其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以活态化的形态存在,那么将会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
(二)打造与新媒体融合的活态传承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大批网红与文化工作者纷纷开展新的工作。这些工作者具有较大粉丝群体,其影响力巨大。因此,为了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叙事风格展示,相关单位可以引入新媒体工作者,让其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直播等形式,不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叙事设计,让更多群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性。另外,在新媒体时代,纸质书籍对非遗的传承作用较小,需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优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活态化”叙事风格展示,让人们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开展全面教育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融合,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传统文化,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可以让学生能够以充满乐趣的方式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一旦这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就会有兴趣学习这类文化,并让活态化传承继续进行。因此,为了发挥教育在非遗活态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良好的教育、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的“活态化”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J].文化遗产,2018(4):4-5+156-160.
[2]爱德华·M.卢比,王海波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变化中的社会——肯尼亚基苏木博物馆里的贝尔·基·达拉展览和文化遗产保护[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8(Z1):98-107.
[3]吴鹏.航海文化的延伸——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长三角航海非物质遗产大展"为例[J].国家航海,2020(02):117-132.
[4]聂瑛.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J].工业设计,2019(12).
[5]谷娴子.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的策划思考[J].上海艺术评论,2020(5):103-105.
作者简介:姓名:格根塔娜,出生年月日:1985.12.28, 性别: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展览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