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语文资源 创建生活化课堂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佘舜娇
[导读]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生活成为课堂资源,课堂成为生活的再现。
        佘舜娇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文昌小学    363400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生活成为课堂资源,课堂成为生活的再现。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研究表明,儿童年龄越小,在感官上就越受线条、形状与色彩的刺激,因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据此我们可以利用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直接把学生带进课堂生活。有经验的教师始终钟情于教室的布置,以期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案令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进入课堂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让学生或在一片新绿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或在密林中追捕鸣蝉,尽情享受烈日炎炎下难得的清凉;或在满园的果实中享受秋收的喜悦;或在温暖的火炉旁感受冬日的暖阳。如此循环,贴近生活,充满情趣。
        在教室的不同角落开辟学生钟爱的生物角、玩具角、点心角、图书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美丽的盆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生命的起点;让各式的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平台。
        随着教学的进程,课堂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购物便利的自选商场,硕果累累的菜园,干净整洁的山洞,或是轻盈的竹筏,载着学生游遍江南鱼米乡……就在不经意间,就在悄然变化的课堂环境里,学生学会了生活。
        二、追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背景。每一个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一旦与教材结合起来,就能使教材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进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的奥秘。
        例如,学习《田家四季歌》一课,教师利用农村孩子独特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家栽种的蔬菜带到课堂上,讲讲蔬菜的成长故事。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里主要的农事活动,又通过进一步的探究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语言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儿童通过现实生活认识了教材,又通过课堂学习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为了使课堂与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还可以打破教材预定的顺序随机授课。如,在下雨的日子里讲《雨点儿》,在起雾的日子里讲《雾在哪里》,在美丽的夏日讲《荷叶圆圆》,在端午节前夕讲《端午粽》……把现有的生活知识、经历同语文结合,把生活带入课堂,融入课堂,就能使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学习语文。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玩,是儿童的天性,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将“玩”引入课堂,让儿童在“玩”中体验语文的快乐,绽放学习的热情。
        1.教教玩玩,当小老师:把学生请到讲台上来,或教生字,或领读课文,或交流学习方法,从中体验一种“被需要”的快乐与自信。
        2.演演玩玩,当小演员:把教材中人物形象鲜明、场面描写生动有趣的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狐假虎威》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活化知识、释放情感。
        3.画画玩玩,当小画家:鼓励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多彩的世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学过《四季》之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4.编编玩玩,当小作家:如学习《画》自编谜语,学习《小小的船》创编儿歌,学习《大象的耳朵》编写小动物的故事,为学生的创造才能提供展示的舞台、发展的空间。
        5.议议玩玩,当小思想家: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有争议的地方自由地说,勇敢地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如学习《陶罐和铁罐》,把学生分成陶罐和铁罐两组,在辩论中揭示各方的优缺点,明晰文章的寓意,发展语言的思维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课堂知识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语文资源不能仅限于课堂和教材之中,而应努力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检验,进而发现,再研究,再检验,再发现。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召开新闻发布会,拟写各种会议通知,向获奖师生写贺信,为新产品编广告词,写春联,上街找错字,做专题采访……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掌握生活技巧。
        提倡每个学生每天有至少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作好摘记,期末进行评比,看谁摘记得又多又好;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含读后感),长短不限。定期举行“语文小报”的评比,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小报刊登在学校宣传栏、学校网站上时,那种喜悦之情是难以表达的;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开阔眼界,也为习作提供索材;定期举行“诗朗诵比赛”“想象作文竞赛”“写字比赛”“主持比赛”等活动。
        布置“开放性”作业,包含空间的开放、作业形式的开放、作业内容的开放。作业可在室内完成,也可在室外完成,可摘可录,可写可画,可唱可演;可与教材内容联系,也可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可收集跟课文相关的信息,可观察体验,可实践操作,可查阅访问。
        教师精选生活化的题材,鼓励学生广泛考察,大量积累,分析比较,择优而取,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从小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及运用这一工具去探索、研究事物的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大舞台,有人说:“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提倡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