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1明建平 2江晓霞
[导读] 语文思维的批判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思维过程的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证的智力品质。
        1明建平  2江晓霞
        1重庆市长寿区教师发展中心  2重庆市长寿第一中学校
        摘要:语文思维的批判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思维过程的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证的智力品质。批判性思维不是随意的听从指挥,不是轻易受情绪、欲望、偏见等干扰,其终极目标在于做出的睿智的抉择、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批判性思维从宏观层面而言是一个国家永葆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整个民族都具备批判性思维那么这个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一个人具备批判性思维便学会分辨真实和虚伪,大胆求证,不断探索新知识,追求真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批判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并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思维
        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被图像和碎片阅读所包围。这种直观接受文化,却不经过思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学生的日常表达中也可以看的出高中生在逻辑思辨能力上是浅表化和碎片化的状态。根据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看,处于青少年初期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理论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能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全面和深刻。语文思维的批判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思维过程的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证的智力品质。批判性思维不是随意的听从指挥,不是轻易受情绪、欲望、偏见等干扰,其终极目标在于做出的睿智的抉择、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它不以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建设与公正的表达为目的。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高中教育应当致力的重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
        学生长期不主动提问,会渐渐陷入“学而不思则罔”。偶尔有部分提问,学生也大多只是停留在字音、字词的表面,而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时借助词典等工具自行解决。
        2.师生疏略细读文本
        很多老师在面对文本时理解不够透彻,停留在浅层次或者是以模板化的思维应对所有文本,那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开拓,如何能提升?
        笔者从教二十一年,听了好多堂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自己的一个“套路”和“程序”,其中最常见的是教学流程的模板化。很多教师上课不分文体,不分主题,一上来就介绍作者,生字词,文章段落要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而且对文章的主题的概括还给学生总结模板“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刻画了(叙述了)……人物形象(事件……)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批判了……”这样的教学使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样的,没能体现其独特之处,学生并不能发现它们的美感之所在,要向这篇课文学什么也不清楚。也有的老师直接按照文体的套路上课,一提及小说,必谈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一说到说明文,必然讲说明文语言、说明文顺序、说明方法。这些诚然是大多数文章的共同点,但是当面对意识流类小说,哲理性、诗意的小品文学生便举手无措。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落入窠臼,没有创新,看待问题也只是片面的,思想僵硬,死板。
        还有一种模板化是对主题思考的模板化。很多老师一拿到写自然风景的文章,必定会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壮丽风景的赞美之情;写到名人英雄就是歌颂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看到鲁迅的文章就自动联想肯定是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二、如何培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以主题串起课文去思考质疑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以 “谁杀死了祥林嫂”做为主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去理解文章的主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在小说中,鲁四老爷、鲁四奶奶、鲁镇的各色人等,谁也不是恶霸,谁也没有杀死祥林嫂的动机。 后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文化与心理氛围杀死了祥林嫂,某种程度看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杀死了自己。背后的推手是谁?就是那残酷无情的礼教观念以及与礼教观念并行不悖的势利追求。
        通过执教《祝福》,我明白如何理解文本首先取决于文本自身的内容。如果你要认定鲁四老爷是刽子手,能否在文本中找到事实根据?这个事实根据能否证明你的结论?你的证明是否合乎逻辑和情理?
        但是我们往往重视的是结论的正确性,价值判断的正确性,而不在乎解释的合理性,不在乎是不是合乎逻辑,合乎推断的基本规则。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也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二)以矛盾处为抓手去思考质疑
        孙绍振老师在讲《语文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指出很多文本分析无效是因为分析多停留在文本与外部对象统一性上,忽略了文本内在的矛盾。可见,分析文本结构的内在矛盾是阅读的关键。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进行文本细读,打开阅读视野和文本作者实现视域的融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建构审美对象。矛盾处也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点
        如何理解《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我成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的含义。一般人们称呼父母不会在前面刻意强调是“生我的”,此处显然是诗人的一处笔法矛盾,父母生下“我”,却未曾养育过我,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反倒是大叶荷用她的乳汁养育我,特爱我胜过她自己的孩子。“我”在自己家,却像是“客人”,这个家于“我”而言,是生疏的。通过笔法的矛盾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三)在比较中去思考质疑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什么不说“周瑜赤壁”,而说“周郎赤壁”呢?哪种说法更好?让学生重点去分析“郎”字。学生讨论呢后得出结论:“郎”给人一种意气风发之感,很年轻,有种风流倜傥的感觉,这恰好符合苏轼心中 “风流人物”的标准。还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句也是可以让学生去质疑的。“当年”是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已经34岁了,“小乔出嫁”那应该是在周瑜24岁。那这里“初嫁”是作者笔误吗?这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得了这样的结论:苏轼这样写的话,正是小乔容颜最美之时。我们常说自古英雄配美人,小乔初嫁,应该是风姿绰约的江南美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写周瑜。这是一种衬托手法,衬托出周瑜的少年英俊,翩翩风度,更能表达作者对周瑜的羡慕之情,反衬出自己的落寞。
        (四)在群文阅读中去思考质疑
        在讲《过秦论》的时候,可以将课内外关于秦和六国灭亡的文章拿来让学生一起研读,用历史的眼光来发现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结合课文的论证以及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讨论《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李桢都这写过)论点中讨论关于秦与六国灭亡的观点是否全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这几篇文章,再结合自己的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很容易得出自己的见解的。
        (五)利用一些现有结论让学生质疑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品读文本的关键,而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研读时,我给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文本解读,让学生自由辨析,这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我把一些名家的解读抛给写学生:(1)本文透露出作者身处白色恐怖时期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的不满,以及内心的苦闷和迷茫,希望这清幽的荷塘能给予自己一些慰藉,但事实上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2)作者欲借清冷的环境,抒发内心的烦闷、愁苦;(3)文本表露出作者的闲适之情,虽然时局动荡,但荷塘的美景足以让自己沉浸其中,其他都暂时不重要了,自然之美足矣;(4)作品情感丰富,既有淡淡的哀伤,又有片刻间的欢喜;(5)文中包含着对残酷现实的愤懑,又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6)全文传递着作者心中绵延的哀愁,无不透露出其满心的烦闷和愁绪,以及无人倾诉的苦衷,稍有提及的闲情也是为了反衬其难以言说的苦情。
        学生要得出自己的结论,必须要有批判精神,通过“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这几个环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中,每位同学都在不断的丰富、完善、辨析、自省各自的想法,不断注入、补充新的思想,在观点的碰撞之中产生对原有观点的质疑,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新想法、新理念。学生如此个性化的阅读,以个体实践取代教师的指导分析,通过自主的交流、沟通,互相启发,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求异思维。
        笔者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问题来源于一线教学,提出的解决策略又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对于将培养思维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这还需要广大语文老师继教努力,对如何有效的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做出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对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标准和技术,以及如何衡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否有效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我的主理学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
[4]王小燕.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5]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以微型课题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13-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