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以求新: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2期   作者:金叶青
[导读] 革命题材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革命文化教育责任。
        金叶青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总校)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12
        【摘要】革命题材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革命文化教育责任。但这类课文远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容易被理解,缺少吸引力。基于现状,“革命类课文的项目化学习”应运而生,笔者将从以任务相依为原则的教学内容、以专题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可视化为手段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寻求教学方式新突破。
【关键词】革命题材类课文;项目化学习;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容易被理解,缺少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机械教学,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因此,这为“革命类课文的项目化教学”的尝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探寻教学新路径。
一、以任务相依为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40多篇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比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多了20余篇。新课标主张以项目作为学习任务的载体,本质上是主张部分采用专题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在确定阅读中国革命传统课文的学习任务后,根据学习任务划分学生需要的学习专题。“中国革命传统课文研习”的学习任务从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分类:诗词类、议论类、叙事类三种专题,目标指向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即阅读鉴赏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一)革命传统诗词类
        革命传统诗词类课文集中反映了人民革命的伟大历史,其中革命先辈的伟大诗作值得学生重点关注,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开展“革命先辈优秀诗作诵读”专题,重在体会革命情怀,获得审美体验。
(二)革命传统叙事类
        阅读革命传统叙事类课文,重在内容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叙事“六要素”,对事件全面的剖析,解读故事背后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再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品读人物的革命英雄形象,从而达到言语教育与革命教育相融合。
(三)革命传统议论类
        阅读革命传统议论类课文,重学习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论证的严密性,从而提高理性思维。例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作为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议论文,语言逻辑非常严密,教师在教学时,侧重写作手法的学习,学习从不同方面论证观点的方法并进行小练笔的拓展。
二、以专题探究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式
        以专题探究为导向,笔者主要探究了“问题+任务”式、“精读+略读”式、“阅读+表达”式三种基本教学模式,其中前两种侧重于阅读教学,第三种侧重于读写结合的习作教学。
(一)“问题+任务”式
1.前任务阶段:明确学习任务
        前任务阶段即任务导入,由师生共同确定“革命题材类课文项目化学习”的学习任务,需要将学生从非课堂引入到课堂,并且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任务达成的方式。比如“抛锚式”的导入直接抛出本课的重点任务,在《金色的鱼钩》中直接提出老班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问题。
2.任务环阶段:自主探究学习
        任务环阶段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完成“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成果汇报”三个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难点,最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课堂。
3.后任务阶段:课后延伸学习
        后任务阶段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掌握的水平,将教学重点聚焦到学生的知识盲区与误区,对学生现有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并且强调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积极主动的探究。比如在《清贫》课文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探究“英雄先辈的革命故事”。
(二)“精读+略读”式
1.精读教学有典范性
        “1”作为精读课文,其被选入教材一定具有典范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情感主题各个方面进行研读,将精读课文真正做到读“透”,总结出革命题材类课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略读多线任务并进
        “X”作为略读课文或其他选文,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从阅读革命类课文的基础方法:了解作者背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人物主要形象到高阶方法:围绕“交流与表达”展开任务,比如开展“革命题材读书分享会、举办“革命英雄人物展”等。


3.以精促读扩大阅读
        在精读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同类型或同作者、同主题的文章,从而增强对此类文章的理解,整个教学模式呈现1+X模式,“1”指精读课文,强调“精”,教师对该课文一定要全面透彻的解读,而“X”强调“广”,但是与群文阅读不同,不仅是阅读文章的广,更多指的是阅读任务的多,比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或是与革命题材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三)“阅读+表达”式
1.联读感悟,聚焦表达方式
        “革命题材课文的项目式学习”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品读”的阶段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的感受力,比如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对文章思想立意的揣摩,学习革命题材类课文是如何写作的技巧。
2.生生交流,拓展思维广度
        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革命题材的课文阅读角度有所不同,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的理解与评价也会不同,学生可以就这些内容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
3.评改随笔,提升习作水平
        在交流之后,学生可以人物形象分析或者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可以多角度、多元化地写下自己的文章评论,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性地评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让学生当堂就该课文进行评论。
三、以可视化为手段,制定教学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中国革命传统类课文项目化学习”,是基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在保证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创设的角色、视听、问题情境。
1.创设角色情境
        创设角色情境,通过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反复揣摩文本、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出场方式,演绎还原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产生课文所传递的情感共鸣。
2.创设视听情境
        创设视听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纯文本转化为由音频、图像、视频等构成的视听教材,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超远的时代背景以生动、直观、形象地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增加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需要提前预设“主问题”,巧设疑问,把学生新旧知识巧妙联系起来,唤醒学生文本探索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朝着理性目标前进,保证教学不脱落预设,培养起学生专题探究的能力。
(二)搭建支架教学,辅助学生学习
1.资料式支架
        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背景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上往往很难产生共鸣感,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提供大量的文献、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走进文章背后的峥嵘岁月,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革命精神。
2.交互式支架
        交互式支架是指通过多向交流的方式帮助教师展开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之间通过“发布学习任务”、“点拨引导”搭建支架,生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展现学习过程,重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范例式支架
        范例通常指可以作为典范、供学生模仿学习的事物,在课堂上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符合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范例式支架是为学生解答问题一定的模版,通常运用于学生在学习完精读课文的习作方法,将之运用于练笔之中。比如学习了《为人民服务》中从不同的方面证明观点的方法后进行小练笔。
(三)调控多重对话,提高课堂效益
1.调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革命题材类课文由于距离学生实际较远,教师先深入解读文本并且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图像音频资料,使得学生的理解脱离了文本。同时教师过多的解读会打破学生与文本多元的对话。教师应该降低干扰,还给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机会,唤醒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揣摩文字,当产生问题时,教师适当“点拨”,而不是替代解读与思考。
2.调控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革命题材类课文的项目化学习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学生观点的倾听者和理解者,教师应该注意课堂的对话是动态性的,是再不断生成的。而教师是整个课堂的调控者,学生出现偏差时再出手将之引回正道,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需要发布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
3.调控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在调控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的对话才是有方向、有效率的,而不是在课堂上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对革命题材类的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1):3-11.
2.熊燕.例谈统编教材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17):111-112.
3.徐雅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语文;2019年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