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是一部大型的歌剧,是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创作时间从1848开始,直到1874完成,历时26年,几乎贯穿瓦格纳的整个创作生涯,在《指环》创作过程中瓦格纳的思想一直发生着变化,从青年德意志派到青年黑格尔派、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到最后的悲观主义者,瓦格纳的思想与艺术创作不断交流碰撞融合,本文以《指环》为例,试图探究瓦格纳在创作此部作品前后哲学观点的变化与蕴含在《指环》中的哲理思想。
关键词: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齐格弗里德;叔本华
一、瓦格纳哲理思想在《指环》中的体现
(一)死亡观
这个观念最重要的来源是叔本华的哲学观念。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他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书的中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1.“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2.“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
那么,这种“意志”是靠什么来传播呢,当然不是用较为客观的理性,而是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即“艺术”的方式来呈现,所以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瓦格纳找到了归宿。然而,叔本华认为死亡才是最后的归宿,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瓦格纳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创作,可以看出剧中人物的结局多为死亡,这也是瓦格纳歌剧中一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在创作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后,瓦格纳在1862年回到祖国后又重新开始中断了的《指环》系列的创作。
在《指环》的剧情中,所有得到指环的人的都受到诅咒,命运不可更改,这与瓦格纳在青年时期提倡古希腊悲剧艺术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古希腊三大悲剧艺术大师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结局,即受到的诅咒无法回避的故事。其二,《指环》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难逃一死。从第一代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到第二代的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主角的命运都是值得同情的,有的人死于利欲熏心,例如哈根、迷魅、阿尔布莱希。有的人死于正义,有的人死于爱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有遗憾和缺口的结局,可能更会使观众得到强大的震撼以及心灵的净化。每当剧情陷入了极端的矛盾,指环的动机就会出现,尤其是在争夺指环之时。
例二:指环动机
另外,《指环》的结尾是神界吞噬在火海当中,在希腊神话中,火的意义有“光、热、温暖、生命力、文明”等的意思,普罗米修斯给人取火,自己接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但因为人间有了火,人类就有了文明,所以在西方火也有净化心灵的意思。用火海来作为结尾,象征着悲剧的结束和新纪元的开始。
(二)英雄观
瓦格纳的英雄观可以在《指环》以下几个人物中体现出来:沃坦(众神之王)、齐格蒙德(沃坦在人间的儿子)、齐格弗里德(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所生)以及女武神布伦希尔德(沃坦之女)。他们都带有人物的悲剧性色彩。第一代人物沃坦:受叔本华影响,瓦格纳早年间批判基督教的想法有了巨大的转变,1854年1月25日在写给朋友的心中写到:我们必须学会死亡,这就是按照这个字最完整的意义去死亡……沃坦一跃而登上他悲剧性的终点,想实现他的毁灭。这就是我们要从人类历史中去学习的一切:要求必然性的东西,并且由自己去实现。[]沃坦在神界出现内忧外患之时,沃坦站在道德和责任的高度,刚正不阿。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齐格蒙德遇到危险,由于他违反了婚姻女神的规定,就没有去帮助他脱离险境。另外,在神殿、齐格弗里德遭受危机时,沃坦总会出现,用智慧和武力帮助正义之人。
第二代人物齐格蒙德:第二代人物实际上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的过渡,我们可以看出齐格蒙德身上具备沃坦没有的特质,那就是敢于与权威斗争,这体现在他与齐格琳德的结合。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瓦格纳青年时期的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所以他作为亲身经历者参加了1848年德累斯顿起义。
第三代人物齐格弗里德:相比前两代人物,齐格弗里德的英雄形象似乎表现得更为清晰,这体现在他与巨人族的搏斗,亲自锻造好宝剑(正真的勇者才能将其锻造出来,齐格弗里德的养父也是侏儒的弟弟迷魅每次打造好宝剑就马上会断掉),救出女武神布伦希尔德等等,在齐格弗里德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赤诚,生长在荒无人烟的大森林里,他的心没有被污浊,面对巨人族、侏儒族为指环争的你死我活,齐格弗里德作为指环的获得者并没有利用它去获得权力和财富,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维护正义。在剧中,每一次“齐格弗里德,”动机的出现,都将剧情推向高潮。
在瓦格纳塑造齐格弗里德这漫长的26年之中,由于思想不断地受到冲击、变化。40年代末不得不中断了指环的创作,实际上是无法面对他心目中的“齐格弗里德”,要知道,《指环》最初的构思以及中心人物就是齐格弗里德,可以说通过齐格弗里德,我们才会认识到那个时代剧中其他鲜活而有特色的人物,奸诈也好,利欲熏心也罢,不就是瓦格纳青年时期所抨击的贵族社会吗?
(三)伦理观
如下图所示,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以及布伦希尔德和齐格弗里德的结合按照人类的伦理观念来说,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尤其是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作为亲兄妹,他们的结合必然遭到谴责,所以婚姻之神弗丽卡反对沃坦去救齐格蒙德,最终,这一代的故事以悲剧性的结尾收场。其实,在西方世界的北欧神话中的人物也常常会出现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指环》中的不少人物也出自于北欧神话,如火神洛格等。在瓦格纳《未来的艺术》一书中,他写道:可是正如人是不自由的,一切从他出发或者从他派生的东西也是不自由的,除非通过爱。[]其实,另一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是将他的爱情观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来自于他真实生活的体验,在加上受叔本华虚无主义的影响,此部作品将他精神上出现的危机与当时赞同的哲理思想一齐表现出来。最后,在瓦格纳的观念中,爱是最大的,它超过了道德和伦理,这也是他的歌剧遭到很大争议的原因之一。
结语
瓦格纳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独特的音乐理念和艺术理想,即瓦和纳的乐剧以及他整体音乐观的思想。在观看瓦格纳的歌剧时,就会发现,从观众,舞台、管弦乐,演员等都被视为一体,是他歌剧作品的一个部分。《指环》这部宏大的巨著,是西方音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歌剧,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文化,瓦格纳除了是一位音乐家之外,他在哲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并有人赞誉他是贝多芬与莎士比亚的结合,总之,《指环》具有高度艺术表现与哲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59-264.
[2]黄腾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179-183.
[3][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671-678.
[4]杨九华.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主导动机的初探(上)、(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3.
[5]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02-214.
[6]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45-56.
[7]邱军.《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所体现的瓦格纳的社会观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