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   作者:夏田雨
[导读] 研究生教育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应对日常科研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夏田雨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研究生教育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应对日常科研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德育教育、能力改革。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当代研究生个性鲜明,每位学生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如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实现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和研究院所仅仅用科研成果衡量研究生的个人能力,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在本科教育阶段完成,这种理念是非常片面的。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保证其完成学业的同时,加强人才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德育教育、培养理念改革、能力改革等方面深度探讨如何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本科生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而研究生教育对于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一般是在经历了第一年的课堂教学后,随即开展课题研究,进入实验室生活阶段,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相比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中,首先是要创新教育手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研究生培养中。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布置课题,学生通过调研相关文献查找实验手段并开展实验,和导师讨论相关实验结果,直到完成整个研究课题。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忽略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因此应该创新理念,不仅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应该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在实验室里,在日常的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思政理念的认知,强化德育培养工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身边优秀的实例转化为具体的、具有德育教育的感知故事,在树立好身边榜样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
        其次是要强化正确的意识引导,做好教师的思政建设,大力倡导研究生导师更要执着于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和引领者,加强师德教育,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对研究生德育培养非常重要。研究生导师在强化自身德育理念的同时还应针对思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前想好解决的方法和交流的方式,掌握学生问题的主导权。
        二、更新培养理念,育人为本
        当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和研究院所在评价研究生的个人能力时,通常都是拿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是我国当前形势下,教师职称评价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因为在教师职称评价体制中一般也是唯论文、唯项目论,因此导师们也默许了这一片面的研究生评价体系。但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极其不利,这种评价体系让学生们具有太强的功利性,唯科研成果是从,而不是把培养个人能力放在首位。作为研究生导师,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坚持育人为本,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1]。
        首先是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学,更要育人,二者互相配合,同向并行,不分先后。树立“教书育人是为师之本”的意识,大力弘扬优秀的师德师风。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人才。其次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全员育人[2]。强化科学理论指导引领,着重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提升育人工作的协同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教育改革,能力为重
        在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中,首先要完善培养体系,需要与政策相依托,集中学校资源整体推进,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辅相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参考,积极开展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首先培养他们对基础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检索文献的能力、作图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等等,重点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关注前沿热点,独立负责课题,积极和其他科研院所交流,主动承担实验室里的各项事务等。
        其次要推进改革考核制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上文已经提到,当前我国还是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参考,对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非常不利。实施科研-服务分离制度,建立行业性考试和实验室考核转换制度;创新优化对学分的认定制度,增加创新性或者分级制学分的权重;完善学业预警、学业跟踪和学业评估制度;加强人文教学、学术交流和创新性教学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应该夯实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修订并完善硕士研究生论文管理制度,重点关注研究生论文的查重工作,强化导师的指导责任,加强对学生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督,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搭建导师培养和职称评价新体系,不断提高导师的育人能力。要承认导师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导师是教学的主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导师把主动提升个人素质,包括师风师德建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作为工作的日常,以常态化的形式存在,以制度为保障、以经费为支撑、以过程管理为重点、以考核评价为驱动。丰富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平台,构建其他网络培训平台,邀请校外专家讲座,进行校外进修等机制。还应该注重教学相长,因为研究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教”和“学”的角色互换,不能片面的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强化内涵建设,全面发展
        本科教育中提倡一流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应该倡导一流的育人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质量保障,为培养一流硕士人才、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研究生科研工作中,不乏和国际接轨,与一流大学对标,而研究生的其他素质培养也应该主动站在高位,强化专业特色,引导学科交叉,把握社会亟需人才,建设专业的发展方向,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科学审美。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具有教高的科研水平,但这并不代表教学水平也很高。和本科教育对标,在研究生教育体制中也应该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强化基层建设,建立健全的、多样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夯实育人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还应该有完善的考核制度,通过制定科学的、完善的考核标准,并逐步将“标准”的理念贯穿整个研究生求学生涯,全方位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总结
        我国教育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目前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远远低于本科生教育,特别是在当年意识形态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对研究生的教育更应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而不单单是实施科研型人才建设。本文梳理了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下需要改革的要点,对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形态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参考文献:
[1] 洪涛,董碧茹.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交织、原则坚守与体系转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2:62-74.
[2] 周继彪,宋海燕,张水潮.“三全育人”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209-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