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与转变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   作者:田忠
[导读] 在实际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总有部分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影响并制约了学校、班级的教育质量
        田忠
        六枝特区牂牁镇阿哈小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400
        摘要:在实际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总有部分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影响并制约了学校、班级的教育质量,因此开展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研究,从而改善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困境。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剖析学困生的思维和认知、对症下药,使学生走出数学学困境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变策略
        
        1.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1.1研究对象和数学思想超越学生已有思维发展水平
        小学数学学科讲授的内容集中于数学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有些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感知领域,如小学数学中讲到 “直线没有端点”,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凭借肉眼无法看到,只能依靠小学生头脑中合理的想象才能掌握这一概念。此外,随着年级增长,小学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的难度也在提升,如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不变的思想、有限无限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对称思想等。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超越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是导致小学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之一。
        1.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数量不足、清晰度不足
        根据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同状态和表述形式,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主要是指“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是指“怎么做”。就两类知识的数量和清晰度而言,小学数学学困生弱于学优生。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陈述性知识数量缺乏主要表现为:不能理解题目中的核心词汇、数量关系等基本概念术语,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如例题“零点七加四分之三减二分之一” 的小数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学困生由于没有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换”的陈述性知识,面对该类问题容易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相较于一般学生,学困生在该题目上错误率较高。再如例题“李老板种一些豆芽,这些豆芽原来需要4小时种完,现在需要3小时种完,李老板的工效提高了多少?”由于不知道工效是什么意思,学困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错误率会升高,这就是明显的陈述性知识数量缺乏所导致的数学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小学数学的学习困难。
        1.3认知学习方式大多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学困生大多进行的是机械学习,即当前所学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没有建立联系。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分析题目条件,生搬硬套练习公式;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公式定理的内涵,在应用题中看不出思维内容的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知识体系不衔接、孤立性地看待小学数学知识。机械学习获得知识快速但是遗忘迅速,不会产生有价值的心理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没有将外界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有掌握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能灵活应对数学的形式变化。但在中高年级阶段,简单地背诵概念不再适应所有数学题目。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不仅要对对概念进行记忆,这就需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未知数、什么是等式,在具体选择题中选择出哪些是方程。此外,数学应用题的出现对学生的思维量是有要求的,这必然需要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正确引导学困生形成数学思维
        2.1.1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有直线性的编排,利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研究对象的数学演绎;小学数学教材也有螺旋性的编排,利于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数学思想的深度学习。兼有直线性和螺旋性的数学教材编排相对超前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目的是为了带动着学生发展。

教师在讲解数学教材时需要把握最近发展区的限度,不可过分超越发展的界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在可行范围内,达到“跳一跳,可摘桃”的标准。我们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小学数学教材原有顺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小学数学的研究对象和数学思想才能被学困生慢慢的接受。
        2.1.2培养学困生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应对数学形式变化
        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中的语句含义以及顺序,让学生思考应当使用何种解题策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可以做出不同的假设和判断从而使学生有更多解题策略的选择余地。教师语言分析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条件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正逆思维。小学数学学困生在正常思维发展阶段会经历“不可逆”的思维阶段,教师在讲解概念定理相关内容时应当指出定理的成立条件以及概念的正逆向性,通过举例论证来进行正逆向辩证思考。使得学生不仅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正向思考,也能对数学问题做出逆向分析,达到“由因知果、由果知因”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点。
        2.2针对学困生认知缺陷针对性施教
        2.2.1积累数学知识、理解数量关系、构建丰富图式
        为了解决数学学困生陈述性知识的数量缺乏的问题,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常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六三制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增加了原计划的几分之几”“降低了原成本的几分之几”等小学数学的专有词汇。教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词汇,使学生积累数学经验,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为了解决小学数学学困生对数学数量关系缺乏的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把题目中的各个成分要素综合联系起来,辨别无关要素,抓住关键数学要素。正如克鲁切茨基曾说:“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
        在数学学困生程序性知识清晰度不足方面,我们首先可以建构丰富的图式来弥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表征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模式,教师可以教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或者改变问题的表达的顺序,建立“等价”的认知图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出积极的应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X比Y多Z”=“Y比X少Z”=“X与Y的差是Z”。其次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从基本图式建构变式,加强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清晰度。例如看到单价、数量、总价钱这三者数量,就能立刻想到其他两个数量以及相应的关系,迅速反应并且做出列式。在涉及多步骤的解题策略时,学生对于这种命题网络步骤的检索极为重要。
        2.2.2引导数学学困生主动的进行有意义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调节学生的注意、努力的持久性来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影响数学学习结果。与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材料中的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样外在的数学学习规范就会转化成学生心中内在的学习渴望,学生就会对自己提出学习要求,主动寻求上进,解决数学学习困境。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积极态度和强烈动机时,数学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心理意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内部动机会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会成为一种快乐探索的过程,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才能积极调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龚成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2021(21):63-64.
        [2]姚兰.借鉴“掌握学习”理论  转化农村数学学困生[J].求知导刊,2021(28):26-27.
        [3]顾晓波.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124-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