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312030
【摘要】本文采用李梦(2008)修订的学习归因量表,对504名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其成就行为的归因更倾向于内归因;当学生失败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原因解释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更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性别在失败归因、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即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教师要对学生的失败归因进行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风格。
【关键词】 失败归因 成功归因 归因训练
1、引言
人们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解释会影响其当下的情绪。归因是人类的一种由结果推知原因的认知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活动或活动结果以及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势必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研究者对于归因种类的研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研究人类在成就情境中的归因风格;另一种是研究在非成就情境中的归因风格。学生对在学习经历中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即是对成就情境中行为的归因。韦纳归因理论是围绕成就情境中的行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为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个体会产生自卑、缺乏信心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利于个体在下一次事件中付出持续的努力。学生将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则会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产生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教师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可以针对性地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方法
2.1 测量对象
随机抽取柯桥区某一学校的518名初二学生,发放问卷518份,回收518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
2.2 测量工具
采用李梦(2008)修订的学习归因量表。该量表根据Craudells(1980)编制的《成就归因问卷》修订而成,分为失败归因、成功归因两个维度,其中失败归因包含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两个分维度,成功归因包含成功努力归因、成功能力归因两个分维度,量表采用强迫选择法让被试进行选择,归因于外部记1分,归因于内部记2分,共24个条目,平均每个维度上有6个条目。失败归因、成功归因维度上的分数越高,表明被试更倾向于将失败或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分数越低,表明被试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运气、环境等外部因素。
2.3 测量程序
采用SPSS21.0对504份有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3.1 为探讨学生内外部归因的风格类型,根据被试选择将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原因的均值为12,将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内部原因的均值24,取两者均值18为失败归因的均数;同理,取成功归因的均数亦为18,对504份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表1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在失败归因、成功归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平均分18分,说明该校学生对其成就行为更倾向于内归因。
表1 失败归因、成功归因的描述性统计及单样本T检验(n=504)
.png)
(注:***P<0.001)
3.2 为探讨学生对于失败的归因是更倾向于努力归因还是能力归因,对成功的归因是更倾向于能力归因还是努力归因,分别对失败努力归因与能力归因的差异、成功努力归因与成功能力归因的差异进行配对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失败能力归因上的得分的平均值高于在失败努力归因上的得分平均值,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当学生失败的时候,更偏向于将原因解释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学生在成功努力归因上的得分的平均值高于在成功能力归因上的得分平均值,说明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更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
表2失败努力归因、 失败能力归因 、 成功努力归因 、成功能力归因的描述性统计及失败努力归因与失败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与成功能力归因的配对样本T检验。(n=504)
.png)
(注:***P<0.001)
3.3 为探讨性别在失败归因、成功归因上的特点,以性别为预测变量,失败归因、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成功归因、成功努力归因、成功能力归因为结果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失败归因、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即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性别在成功归因、成功努力归因、成功能力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性别在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失败归因上描述统计及T检验。(n=504)
.png)
(注:**P<0.01)
4、分析与讨论
4.1 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是积极的归因模式。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是消极的归因模式,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引发对学习的焦虑情绪。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消极的失败归因进行干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自己不够努力。 具体来讲,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学习上失败的事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写下原因条目;教师向学生提问不同的失败原因会引发怎样的情绪体验;学生体验到将失败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会引发消极的情绪体验后,作出积极的认知调整准备;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的能力是否不会改变”的问题,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能力,以期待在下一个任务事件中获得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失败事件做出“自己不够努力”的解释。
4.2 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学习失败归结为自身内部原因,即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这可能与女生女生敏感、细腻,高自尊感、自罪感的人格特征有关。针对此现象,教师更要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组建同质性朋辈互助团体,即将在失败归因、失败能力归因维度上分数较高的女生组成互助团体,开展积极的失败归因训练,以及学习方法辅导,以促进学生归因方式的改变。辅导方案分为四个单元,即“有缘相逢”,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了解,增加信任感,营造安全的活动氛围;“我素我心”,团体成员诉说自己曾经的失败事件,并分析其原因及原因背后的情绪体验,团体成员选出最合理的失败归因方式,以及进行最积极失败归因的成员;“我改变我能行”,教师呈现失败的学习案例、有效的学习方法,团体成员进行积极的失败归因训练;“做更好的自己”,团体成员为自己的偏科、考试失败找原因,教师强化成员将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学生做出学习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梦.初中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张德美.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的激发[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康安宁.初中生归因风格、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