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阁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市经开区,100176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还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9(1)]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举措,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本文试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日语专业教材《致用日语》为例,从高职日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来探究“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落实日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重点举措第一条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和专业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N].《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8日第1版]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纲要 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 2020-06-08]http://dangjian. people.com.cn/n1/2020/0608/c117092-31738237.html]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外虽无与“课程思政”对等的表述,但是我们看到,通过通识教育或人文课程融入思想教育元素是各国通用做法,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国民素质关乎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影响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根据上外教材研究院李媛教授的观点,要突破传统思维的范式,从新文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出发,以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目的。进而指出,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使学生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外语国家和地区文化及其交际特点,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反观传统基础阶段日语课堂,往往侧重语言知识和日本文化的传授,学生对中日语言渊源、中日文化交流的对比学习较少,致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双向性表现不足,也会出现崇尚他国文化,忽视本国文化、甚至文化自信不足的现象。日语课程改革从内在呼吁“课程思政”的融入。新时代需要新人才,做好日语“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扎实语言功底于一身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落实日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是语言与文化原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交流工具,而文化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文化影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并借助语言进行表达。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导入,日语也不例外。在充分理解中日文化知识的背景之下,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得体和准确。中日互为一衣带水的重要邻国,中日交往源远流长,中日语言渊源深厚,在此之间,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可以挖掘。
二是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优势。高德毅教授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项久雨,吴海燕. 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 教育,2016(10).]。“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知识学习的联系,在这种“隐性”的联系中,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接受,从而能够更好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三是新媒体发展使中日文化受到更广泛关注。一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过去,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到更多方面、更多领域、更多形式的中日语言与文化资源,比如:一方面日语慕课和微课、文化知识音频视频、影视资源、在线图书与小程序等等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汉服热卖、诗词大赛热度高居不下、文化题材类综艺节目的流行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部分青年身上的觉醒。
这些既可以成为“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融合的契机,也是二者融合的有利资源,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促进“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思政”在《致用日语》课程中的实践
实现“课程思政”与日语课程的有机融合,需要从教材、教师与教学全面切入,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具体到《致用日语》课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了解中日文字渊源,增强文化自信。
《致用日语》第一课,学生将学习五十音图基础知识。在导入部分,可融入汉字与日语文字的渊源。具体来说,在日本的博物馆中陈列的国宝级文物“汉倭奴国王印”证明了中日交流最早的接触点是汉字。日语假名的产生也是源于汉字的影响,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而片假名则是由汉字的楷书演变而来。了解日本文字的产生不仅是进入具体语言学习前的必备基础知识,也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准确认识中日语言文化的联系,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能够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二)通过文化对比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习“花が好きです”一课时,可在文化导入部分可以加入“插花”的介绍,一是引入本课“花”这一主题,二是让学生对中日花道及礼仪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从中日插花的相同之处,能够丰富文化礼仪知识,树立尊崇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培养自身感知美、欣赏美、发现美的人文素养;从中日插花相异之处,认识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进而培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格局与视野。
(三)加强主题运用练习,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要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日语人才,要将“红色”元素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进行融入。在课程中,可以选择与授课主题或语言运用练习结合的做法。比如:在讲到“日本語で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しましょう”时,可以播放爱国主义剧目“觉醒时代”中李大钊与留日青年激烈讨论的片段,介绍重要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留日故事;在讲到“日期”的时候,便可以融入建党、建国、改革开放等重要事件节点如何表达;在讲到【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句型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日语翻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四史”内容,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提升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四)结合院校专业实际,融入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可在课堂着重融入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社会服务意识等内容,打造日语课堂“课程思政”的高职属性。比如:在讲到“体育祭と種目”一课时,可以结合学校高职专业或特色活动加以融入。具体到我校,机电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学生参与2022年冬奥“冰丝带”项目。这样的贴合专业、贴合学生的融入,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上拓展一些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适应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要加强“课程思政”元素在日语课程中的有机融入。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的联系、新媒体发展方面来看,在日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可行性或有优势。在《致用日语》课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日文字渊源,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对比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主题运用练习,提升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结合院校专业实际,融入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金兰. “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融合 ——以基础日语课程为例.[J]长江丛刊,2021(03).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9(1)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N].《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8日第1版
项久雨,吴海燕. 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 教育,2016(10).
吴丽艳,臧苹霖. 探究中日两国插花文化的异同以及对女性教育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2019(05).
徐媛媛.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二外日语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0)
张嘉伦. 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2018:85
束定芳. 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 外语界,1996年第1期(总第61期)
个人简介:武春阁,1988年6月,女,北京市大兴区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