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玲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213011
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核心素养教育成为当前较为热门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在各阶段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以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及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发展和提升德育教学品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核心素养教育的整体质量。本文将就以乡村资源培养学生的“三自品格”展开分析研究,挖掘乡村资源养成学生“三自品格”的有效方法或模式,从而有效地促成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 三自品格 乡村资源 养成方法
一.新时代利用乡村资源养成学生“三自品格”的意义
在核心素养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学生的品质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极为重视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德行的培养,要学会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特色资源,以不断探索、科学利用的状态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品格养成教育。学生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周期性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地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资源,以极具延展性和生发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 对乡村教师而言,乡村资源是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在日常德育过程中,以乡村资源对学生进行“三自品格”的培养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和意义。
首先,乡村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延展度,将乡村资源作为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内容既能改变传统德育的模式,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素材进行“三自品格”的培养,又能促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各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其次,以乡村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三自品格”能激发学生的外在表现力和内在驱动力。就当前激烈的升学环境来看,学生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知识储备的竞争,更多的是德行修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竞争。当乡村资源将学生的“三自品格”养成到一定阶段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他们的学习竞争力也会相应的随之提升。由此可见,以乡村资源培养学生的“三自品格”是提升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以乡村资源进行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还能促进乡村资源的优化和提升,增加学生对地区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在的乡土情结,从而以更感性的情感状态促成理性品质的养成。
二.利用乡村资源养成学生“三自品格”的优势
以乡村资源促进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不仅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还在德育方面具有相对多的优势。一方面,以乡村资源作为上课素材可以提升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质量。丰富多样的乡村资源能促进学校德育资源的多元化,改变传统德育课程素材相对单一的状况。虽然各学校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教师在德育授课上仍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没能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和创新。而将乡村资源引入到学生“三自品格”的培养中则能很好地改善当前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状态进入到“三自品格”的养成中。
另一方面,以乡村资源作为上课素材能提升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效率。以乡村资源进行学生“三自品格”的培养能给学生搭建起更具象的学习场景和学习空间,具体化的事物不仅能让教师更易把握德育教学的节奏和进度,还能给学生更易感受的教学状态。德育过程是一个抽象化的能力和品德培养过程,很多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而将乡村资源作为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素材则可以使品德教育更加具象化。乡村资源中很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能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促进“三自品格”形成的触点,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促成他们“三自品格”的养成。总之,利用乡村资源养成学生“三自品格”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它能让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过程更丰满更立体。
三.利用乡村资源进行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方法研究
1.了解当地乡情,储备乡村德育资源
目前,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对乡村资源的利用频率和利用程度并不高,要想提升乡村资源在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利用程度,教师首先需要储备足够的乡村德育资源,并将其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景或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性的分类整理。对各阶段的德育教师而言,了解当地乡情,根据德育需要储备乡村资源是他们进行学生“三自品格”培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对当地的乡村资源有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安排,才能给学生更具吸引力的课堂引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三自品格”的养成状态中。
很多地区的乡村资源是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的,比如井冈山是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就“三自品格”的培养需要搜集当地红色主题的乡村资源,包括红色革命人物、事迹、场景等,并将这些红色乡村资源根据培养品格的不同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归档。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红色革命精神中包含了许多能够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品格的内容,大量的储备乡村资源中的红色革命精神能积累众多的品格培养素材,降低品格养成教学难度的同时增加“三自品格”培养的丰富度。在日常德育教学过程中,众多德育教师可以分工采集乡村资源中能够用于“三自品格”养成教学的内容,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细分,最终建立起能够培养学生“三自品格”的乡村资源库,达到分工采集、共同分享的效果。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乡村资源德育库,那教师进行学生品格培养的效率就会得到明显提升,学生也更加容易养成”三自品格“。
2.贴近乡村生活,巧用乡村德育案例
当学校或教师有了足够多的乡村德育资源储备后,还要对乡村德育案例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和运用。教师在德育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乡村资源或案例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给学生足够的熟悉感,让学生感受到乡村资源中蕴含的相关品格有学习转化的可能,以此来提升他们学习乡村资源中相关品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三自品格”的养成。
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巧用乡村德育案例,要根据学习场景和学生群体的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改编,让每一个乡村德育案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意义,都能给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教育带来现实性的整体提升。
对乡村学校的学生而言,乡村资源是他们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组成的,这些熟悉的事物能拉近他们与品格养成教学间的距离,使他们更易进入到”三自品格“养成的教学状态中。乡村资源中有一些是学生了解或熟悉的当代人物事迹,教师可以将这些人物事迹作为“三自品格”的培养内容,以学生熟悉的人物事迹增加他们对“三自品格”的理解,并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相关品格的模仿学习,从而慢慢养成“三自品格”。例如,林则徐是当代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自强不信”的国人代表,当地教师在进行学生自强品格教学时,就可以以林则徐为教学案例,以他为课堂教学的引入点,点燃学生内心的自强爱国情怀。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耳濡目染的身边事例更具有品德教育意义,能给他们更深的内心撞击,从而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形成“三自品格”。
3.科学就地取材,使用乡村德育教具
在培养学生“三自品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给学生储备足够多的乡村德育资源,对乡村德育案例进行生活化、场景化的巧用外,还需要具备科学取材的能力,以自身独特的教学感觉灵活地运用乡村德育教具。各地区乡村资源中有许多不同的景色、场景、人文艺术及传统文化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育中的教具。这些带有教育内涵的教育不仅能触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他们有更加直接的课堂体验和感受,还能提升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育的成效,更加高效地完成德育教学的课堂目标。
乡村资源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可以作为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品格养成教学的教具。对各阶段的德育教师而言,能够科学巧妙地运用好乡村资源中的德育教具也是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科学地就地取材既能提升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观察、使用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揣摩和感受“三自品格”,进而将其根植于内心深处,使其成为自身具备的品德素养。例如很多地区都有当地的史志文档,这些史志文档就可以作为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育中的教具,让学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格。此外,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三自品格”的教具,让学生了解学习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增加他们的本地文化自豪感,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培养。这些地区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地区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观摩、欣赏他们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会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可和自我肯定也会逐渐增强。
4.精心组织场景,开展乡村德育活动
当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准备和利用后,需要进一步地组织更多的德育教学场景,用不同的场景给学生开展乡村德育活动,进而促成“三自品格”的养成教育。在进行“三自品格”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部分,只有给学生精心设置不同的教学场景,才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三自品格”的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而言,不同的德育教学场景能给学生更多的品德启发,让他们对“三自品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场景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品格渗透和熏陶,最终逐步养成“三自品格”。
不同的教学场景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德育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教育中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德育教学情境,精心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场景来激活学生养成“三自品格”的可能性。就现在的乡村资源的运用情况来看,教师对乡村资源中的各种可利用场景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很多时候像一些能够给学生带来“三自品格”教育作用的场景并没有完全被运用于日常教学中。要提升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效果,就需要加大各种建筑场景的运用频率和程度。如,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品格教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三自品格”的教学场景搬到相应的景观或建筑物中,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更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三自品格”培养教学中,又能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的品格形成环境,为促成学生“三自品格”的形成奠定一定现实基础。
5.唤醒乡土意识,构建乡村德育课堂
除了上述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教育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乡村资源唤醒学生的乡土意识,以乡土意识构建更具情感内涵的德育课堂。乡土意识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潜能,它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乡村资源的德育转化教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自品格”的培养时,可以以乡土意识为切入点,在唤醒学生内心乡土意识的基础上让“三自品格”成为学生本能中的一种品德素养。以内在情感推动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是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积极正向的情感因素能给品格素养的形成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减小德育教学阻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三自品格”养成的加速度,让“三自品格”的养成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可控。
就当前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过程来看,乡土意识的唤醒过程就是学生“三自品格”的养成过程。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乡村资源给学生展示“三自品格”的形成状态,激发学生内在乡土意识,并以乡土意识的激荡促进”三自品格“的动态形成。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强品格时,就可以向他们展示本土的历史变迁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相应的人物事迹,以这些动态的、持续的转变过程,激活学生对本土历史的内在情绪,并将这种积极正向的内在情绪转化成本地人的一种乡土情结,以这种美好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向上感,增加他们培养自身自强品格的动力,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三自品格“。
结束语:乡村资源是现代核心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在不断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独具特色的运用。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对乡村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利用,让乡村资源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在培养学生“三自品格”的过程中。当乡村资源能适应各种德育教学场景,并能给学生品格培养带来极大推动力时,乡村资源就能在“三自品格”养成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资源,让乡村资源在学生“三自品格”养成教育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刘.发挥乡土德育资源 努力提高乡村学校德育水平[J]. 中学教学参考,2009:15(13)
[2]杨梦,景晓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挖掘与传承路径研究[J].毕农家参谋,20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