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   作者:李昀霖
[导读]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高等教育更是国民整体素质提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健康、可持续性的高等教育系统会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国家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同时也为各个行业输入新鲜的血液。
        李昀霖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中国  北京  100081
        摘  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高等教育更是国民整体素质提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健康、可持续性的高等教育系统会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国家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同时也为各个行业输入新鲜的血液。论文通过涵盖38个国家的11项观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线性加权法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评估模型,得到了各国得分和排名。采用运用聚类分析法,建立高等教育系统评价定位模型,将38个国家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据以提出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生产前沿知识、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学者对其高等教育系统的评估和探索也屡见不鲜,高等教育竞争力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从西方到东方,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和教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地对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试图寻求更加良好的高等教育制度。因此建立一套高等教育系统现状评价模型,不仅能客观地分析一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从科学角度优化措施,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系统。

        一、高等教育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程度的评分需要全面、精确的指标。依据萨尔米生态系统,其体系的发展状况涵盖了宏观环境、国家层面的领导力、治理和管理架构、质量保证体系、财政资源和配置机制、教育机构的衔接和信息机制以及数字化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多个因素,萨尔米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照以上7个方面,基于数据可获得的角度,本研究最终选取了11项指标,建立高等教育系统现状评估模型。宏观环境方面选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C1); 国家层面的领导力方面选取留学生净流入量(C2);治理和管理架构方面选取了25岁以上人群中博士(C3);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选取全球500强高校数量(C4)、诺奖获得者数(C5)、高引学者数(C6);财政资源和配置机制方面选取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率(C7)、政府对每个大学生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率(C8);教育机构的衔接和信息机制方面,选取了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C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率(C10);数字化和通讯基础设施方面选取了连接和安装新设备的青少年比率(C11)。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文评价数据使用的是国际权威机构官方公布数据,数据来源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data.uis.unesco.org/)、诺贝尔奖官方网站(ttps://www.nobelprize.org/)等网站。
表1 高等教育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其通过简单的变量来描述在众多变量中辨别、分析和归结出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与Z值标准化处理,然后对所有指标进行KMO统计检验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其中KMO值结果为0.663(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得出小于0.01,说明这11个评价指标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的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运用最大方差法对11个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旋转,发现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四个,累计解释方差变异84.09%。具体而言,因子1包括C4、C5、C6;因子2包括C9、C10、C11;因子3包括C1、C2;因子4包括C3、C7、C8。
        结合各因子包含的指标,将F1命名为“科研质量因子”得分;F2命名为“信息衔接因子”得分;F3命名为“宏观环境因子”得分;得分F4命名为“资源配置因子”得分。依据模型分析得出,科研质量因子在所有因子中比重最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衔接因子、宏观环境因子、资源配置因子具有较为接近的占比,同时客观来说四个因子的关联度较为接近,反映出“全面发展”是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况的关键。

(三)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综合评分分析
        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法计算各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然后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各公因子的得分,根据公式(i=1、2、3、4)
        
        其中为因子方差贡献率,为因子得分,计算后得到38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况的评分。
表3 各国高等教育系统评分排名表

        从表3可以不难看出,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异,最高分为美国的2.23,最低分是泰国的-0.69,其中相差2.92。经过数据分析,均值为0.00053,得分集中在[-0.69,0.14]的有18个国家,占比47.4%。除此之外,第一名美国与第二名瑞典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相差甚大,已经达到了三倍左右的差距。综合测算得分的巨大差距表明了38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且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差别明显。
        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定位分析
        为了避免定量分析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找出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况更深层次的差异,而使得人们可以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可持续能力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将有必要根据综合得分将3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采用欧氏距离平方组间连接的方法,把38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3类,以最终得分作为变量。
表4  38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表4聚类分析结果呈现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况的分布格局。第一等级仅有美国,从总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有显著的优势,得分几乎为第二名的2.5倍;第二等级包含国家为瑞典、英国、丹麦、德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这些国家的分数非常接近且均在0以上。第三等级的国家有南非、俄罗斯、西班牙、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一、二等级的国家几乎都属于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了20000美元,处于第三等级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因此,利用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对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并且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所研究的38个国家中得分位于第27名,同时在高等教育系统现状定位模型中位于第三等级,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况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利用以上模型分析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一个核心,提升综合国力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位于第一、第二等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第三等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教育和综合国力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一特征,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之所以教育能够提高综合国力,是因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可以从科学知识的高度出发去提升人们的能力。同时,教育具有重要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不仅可以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使人的精力更多地用于推动社会发展,这也是在推进综合国力的发展。而综合国力的提高,能给教育带来优质资源、资金支持、宝贵机会。
        (二)多点发力,注重全面发展
        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四个因子:科研质量因子、信息衔接因子、宏观环境因子、资源配置因子在模型中有接近的占比,可见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健康程度的因素没有明显的重点排名。因此,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状况需要全方位发展,多点发力。以中国为例,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痛点的同时,要注重培养顶尖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交流优、体现创新思维等方面,以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只有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
        (三)未来可期,加强国际吸引
        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健康程度处于第三等级,从各项指标来看与世界顶尖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仔细分析评分发现,中国在国际吸引力方面差距尤为明显。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并且同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但当前留学圣地的欧美相比,我国仍有巨大上升空间。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国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比重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亚、英国等甚至高于10%,但我国目前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的比例与发到国家相差甚大,仅为0.4%左右。同时,来华留学生中的73.75%都来自于亚洲、非洲,而来自欧美的来华留学生,只有24.71%,欧美国家学生则不倾向于来华留学,这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情况,即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大学来说,我国大学还缺乏竞争力。同中国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相比,中国的国际学生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特别是结构上,都需要再进一步发展,向前跨一大步。同时,要加强中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不断优化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留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佚名.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03-908.
[2]刘莉.留学生来华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4.
[3]孙吉胜.理论,机制,能力:加强中国外交研究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20(5):1-13.
[4]唐静媛,何少芳.基于因子分析的教育综合水平研究[J].内江科技,2017, 06(v.38;No.271):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