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物致知”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   作者:纪娟芳
[导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直面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要求学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纪娟芳
        浙江省海盐县沈荡小学 浙江嘉兴  314311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直面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要求学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文格物致知为导向,从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入手,让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劳动方法,掌握劳动技术,享受劳动快乐,明白劳动树人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格物致知;劳动教育;形式;实践;认知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纵观我们的劳动教育现状,依然发现学生对劳动不感兴趣,怕苦、怕累、怕脏,这说明我们的劳动教育依然缺少方法。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或感悟到某种心得,这是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一种思想。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以学校、家庭、社区为阵地,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快乐,获得劳动认知,推动劳动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一、劳形知“新”,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
        在劳动教育中,单一的形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劳动兴趣的缺失,教师要学会挖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维度的资源,架构起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如图1),让学生长劳长新,深切感受不同形式劳动带来的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一)协同躬耕,相得益彰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班级这一群体,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在劳动中明理。
1.白鸽行动
        “白鸽行动”是我校以改善学校卫生为抓手,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固定的劳动形式,时间定为每周二中午12点至12点50分。该活动主要将班级里的黑板、讲台、课桌、地面、门窗等作为劳动对象,固定劳动人员,全校师生一起参与到劳动实践中。白鸽行动是一条获得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劳动的全过程,提高劳动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2.开心农场
        躬耕园是我校一处利用学校空地开辟的农耕场所,那是学生劳动的“开心农场”。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所有学生都可以走出教室直接进入劳动场地。翻土、种花、种菜、浇水、施肥、收割……农场成了学生的乐园。春天,开垦土地,播撒菜种;夏天,收辣椒、摘南瓜;秋天,挖红薯;冬天,撒播麦子。劳动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开心农场向学生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农耕形式,为学生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奠定基础。
        (二)亲子家务,相辅相成
        亲子劳动是学校为孩子开辟的一条增进亲子关系,感受劳动乐趣的新途径,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劳作,拓宽了劳动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劳动机会。
        1.亲子任务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任务驱动能有效增强劳动有效性。教师结合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通过任务单,每个月布置不同的亲子任务(如表1),以大扶小,传承一些劳动技能,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亲子任务形式多样有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家长手把手会自动下,让孩子传承劳动技能,继承祖国优秀的劳动文化传统。
        2.家务劳动
        我们的劳动教育应该回归家庭,回归孩子,从小培养做家务,不仅让孩子体验劳动的感受,还可以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我们班级里,有90%的孩子会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他们利用节假日主动帮助父母洗衣做饭,看管弟妹。农忙时期,采桑叶喂蚕,晒谷子,喂鸡喂鸭……孩子通过劳动打开世界的大门,在一片新天地中收获意外之喜,在亲手开辟的道路上看到不同往日的别样景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公益成风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把社会作为劳动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参与劳作中有所启示。它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社会实践基地
        苏霍姆林基指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培养劳动者,应该将劳动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学校联系校外的三羊农场,通过挂牌的形式成为学校的社会劳动实践基地。
        案例1:金秋十月,学校组织学生去三羊农场参观稻鳅养殖业。学生欣赏了美丽的田野,认识了谷穗,了解了大米的由来。亲自拿镰刀割稻,体验打谷子,感受田间劳动的辛苦。观察稻田里的泥鳅,生态养殖,科学管理,既环保,又获得较高效益。学生回来以后,提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粮食的倡议活动。
        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活动,耕种、养殖,走进自然劳动课程,让孩子有智有能,更具有生活化,不仅学会使用各种农具,还能促使他们增强意志,体味乐趣。
        2.社会公益活动
        所谓公益劳作,是指人在精神发展上达到一定的阶段,自愿参加无偿的社会劳动。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可以更好地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可以完善善良的品格,让他们永葆无私、感恩之心。
        案例2:五一劳动节,学生去社区开展“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公益环保的宣传活动。孩子们在队长的带领下,将路上的塑料包装袋、烟蒂、纸屑等捡起分类放到垃圾桶中,同时对周边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疑难问题解答等。在学生的感召下,居民们愿意垃圾分类处理,为美化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社区公益劳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肯干、爱干,并且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思想和行动下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尚。
        二、劳身知“术”,体验劳动实践的味道
        术即方法,通过学生亲身的劳动实践,去学习劳动的技术,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最终通过获得劳动的方法,实现劳动的价值。
        (一)耕必有则,学会劳动技能
        劳动过程蕴含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全面地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如,土地翻整,需要掌握锄头的拿握方法和用力技巧,需要身体的协调性、爆发力和体力,更需要意志力;育种,需要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位置,挖掘合适的育种深度;移栽,需要足够的耐心,具备移植的知识和技巧。通过一系列劳作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植物的种植知识,促进专业技术的成长。
        (二)耕必有为,感悟劳动艰辛
        “物之初始,必有为之。”劳动是一项长期的身体力行的活,其间的辛苦是必然的。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劳动磨炼,学生渐渐明白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品尝到劳动的艰辛。学生收割水稻中腰酸背痛,种红薯时农具笨重不好使,扦插月季一次次失败……劳动虽然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和同伴一起动手劳作,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耕必有获,体验劳动乐趣
        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孩子最大的快乐。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感受“耕”作之乐,品味收获之甜;同时,在劳动中塑造学生知行合一,学行相长,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这比任何的课堂教学都要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案例3:每次带学生到学校的躬耕园,发现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在收挖红薯时,孩子呼喊着:“我要烤红薯!”“老师,种红薯太有意思了!”一片寂静的农场瞬间变成欢快的海洋。从翻土打行,插藤浇水,到现在的丰收在即,学生眼里充满期待,和番薯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这个过程既有农作物知识的构建与劳动技能的生成,又使学生在无形中体验与感知农耕文明的内涵,劳动能使孩子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劳神知“慧”,提升劳动方法的认知
        大自然是我们的课堂,劳动就是天然的教材,我们从中撷取一根枝叶、一滴水珠、一个果实,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让孩子走进一个未知的缤纷世界,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探究生长的密码,在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新知。
        (一)劳动探究,揭密成长
        达尔文说:“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自由学中得来的。”学生劳动,就是充满思想的学习。协作劳动、创新劳动,在劳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感受农作物的生长,激发孩子的实践兴趣和探究欲望。(如表2)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活动中,通过访问、调查、试验,整理出来的心得体会。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获得的新知,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获得劳动经验,更有利于形成劳动技能。
(二)触类旁通,学科融合
        愉快的劳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以劳树德,以劳育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记录,统计数据信息,整理成文,制作课件,或交流务农成功故事,或探究失败原因,形成务农的科技小论文、小发明。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劳作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搭建了新的学习互动平台,促进学科大融合。
(三)笃行致远,夯实根基
        格物致知,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学会劳动方法,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1.劳动技能的培养
        在一节节劳动实践课中,学生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与技能,锻炼动手能力。学生从最初的好玩到逐渐爱上劳动,从急躁、无知到播种、收获,去适应劳动的环境。把劳动纳入课堂,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积累知识,增强才干,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才。
        2.劳动习惯的养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学校劳动实践课有利于培育学生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从而在孩子一生中,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
        宋庆龄曾说过:“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教育,总是备受学生喜爱。他们会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在劳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会愿意向同伴分享自己掌握的劳动知识与技术;他们从劳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劳动认知。以格物致知为导向的劳动实践,能让学生养成劳动之习惯,培养劳动之素养,获得劳动之情趣,体会劳动之光荣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教育部门户网站,2001-06-08.
        [2]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教基〔2015〕36 号, 简称《指导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