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新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数学文化反映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自身文化与其它各种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而巧妙地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那么,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重新设立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政与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文化素养,才能达成数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思政、高职数学
引言
新一轮的高职教学改革无论从理念到素养,还是从内容到方法都对高职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育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及发展趋势,反映数学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关系,也反映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这已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探究的共识。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课程思政的高职数学教育又有了全新的目标与追求。高职数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思想与思维的培养,再一方面更要重视素养与文化的根植。因此,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重新设立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政与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文化素养,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才能最终达成。
数学文化的意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也就是说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数学文化的,她与人合编的《数学与文化》,对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搜集与整理,也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接着,齐民友的著作《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的《数学文化学》,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来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提出“数学为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
现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一步步加以深入,甚至走进了大中小学课堂,渗入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社会需求、科学体系及文化价值,从而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并融入到自己的世界观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因为数学承载着思想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关于课程思政,习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认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标,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地通过学理的阐释,把价值引领的政治立场向大学生明确地展示出来,使他们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
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相容性
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可其内涵相当深远。如果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完成知识传授,又能做到价值引领,可以成为当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与方向。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促进和调节学习者的良好心理倾向和动机。其主要措施有三项:一是“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学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最佳探索热情。二是“维持”,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成效地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责任感和自主能力,以维持其探索热情。三是“正确的方向”,为使探索活动具有方向性,必须使学生对活动的具体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充分提供便于他们进行某种探索所需要的有关知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行为属于有目的的活动,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以便激发学生的潜在认知。有意识地选取数学文化作为高职数学的思政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于完善。
二)相容性教学实践例证
我国有悠久的数学历史,它是构成数学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引以为傲的财富。不论是《九章算术注》中的“割圆术”对极限深刻且精彩的论述,还是《张丘建算经》中“百鸡术”对不定方程问题的思考,还有《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对数论同余定理的系统阐述,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与研究精萃,各项成就远远早于西方数学家的相关问题发现。在进行高职数学相关章节导入时,数学教师生动讲述这些数学历史知识,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站在新的视野与高度看待问题,有利于遏制青年学生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另外,中国的数学名人也层出不穷,比如,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数学鼻祖祖冲之,留学归国为我国的数学与计算机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自学成才、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发展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等等。如果在讲解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将这些数学名人及其事迹贯穿其中,利用名人效应,引导青年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有利于遏制追逐娱乐明星的不良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切实做好数学指导教育工作,培育一批符合课程教学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职学生;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帮助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统一性。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如果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引用数学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将数学概念与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改善高职数学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