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璐瑶
扬州大学幼教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0
案例背景:
对于初入园的孩子来说,分离是件难以接受的事。往往会出现分离焦虑,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以下案例是对幼儿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一
小A今年四岁两个月,刚入小班时,他不爱说话。每天入园任务就是哭,甚至不吃饭的哭,不与任何人交流,嘴里还不时的喊“妈妈”。妈妈早上把他送到幼儿园后偷偷走掉,小A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偶尔还会往外面跑,老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也是哭着睡着的,醒来后还是哭,直到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这个时间一直持续到第三周才有好转。
案例二
开学初,有的幼儿到一个新环境会高高兴兴,不哭也不闹,还会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可有些幼儿妈妈走后,又是哭又是闹,哭闹个不停。小B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妈妈一送到幼儿园,拉着妈妈的脖子不松手,不让妈妈走,而且在一天的活动中,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的。
案例三:
小C早上来园,总是在门外徘徊,无论老师怎么哄,爸爸妈妈怎么说多不愿进班,妈妈只好把她抱进来,可老师一接手抱她,多多就大哭大闹,完全不理睬老师。
小A、小B和小C入园前主要和家人相处,对其他成人或者幼儿缺乏交往,一遇到陌生人,陌生环境便不能适应。这种不适感会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没有安全感。其次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吃、住、玩、同伴等都与家里不一样。所以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会让幼儿倍加思念家人,于是就产生哭闹情绪。幼儿来园哭闹现象很大一部分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产生的“分离焦虑”。
案例分析:
1、心理因素:出现上述的情况主要因为小班幼儿容易出现情绪化,易受他人影响,也容易转移。这三个案例中,孩子不停地哭,也可能是看到其他幼儿在哭,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了也跟着哭了。小班的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意识中,喜欢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一般只愿意选择那些他们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哭闹的原因之一。
2、家庭环境因素:小A爸爸一直不在他们身边,照顾孩子的事情一直是妈妈在管,妈妈给与孩子的爱比较多,平时也都是妈妈一人看护,所以也是形成孩子这种性格的原因之一。小B和小C是家中的独生女,家里人比较宠溺,家长干涉过多,独立性差、平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较娇惯。平时又没离开过家人,加上他的年龄比其他幼儿的年龄小一点,导致她社会性发展迟缓。所以一入园就哭闹不停。
3、个人因素:幼儿自身独立能力欠佳。如:吃饭时,不会自己吃饭,需要他人喂饭。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衣服;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这时幼儿常常会表现出无奈、焦虑。不知道如何向成人求助,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幼儿,更是不喜欢接近老师与其他幼儿交流。因此就变得沉默寡言,社会性焦虑比较强烈。
4、教师的态度对幼儿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如果对幼儿哭闹以一种消极、粗暴的态度训斥、恐吓、批评、惩罚幼儿,这样会加深幼儿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增加了幼儿的恐惧心理。
案例反思: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实践、强化,才能促成幼儿真正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时常向幼儿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巩固德育教育的有效成果,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发现良好的德育教育契机。
采取的措施:
1、创设宽松适宜地物质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幼儿园
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建立良好、融洽、亲切、安全的依恋关系。依恋是亲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可以是父母、祖父母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入园,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适当增加与孩子的交往频率,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这样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建立了信任关系,等到幼儿入园后,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依恋,与家人的告别就相对容易了。在了解一系列情况后,我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布置了以“我爱上幼儿园”为主题的主题墙。并让幼儿带来他们的全家福,还布置了一棵《糖果树》把幼儿的照片都贴在上面。他们会指着自己的照片对我说:“老师,这是我”,这些布置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大环境,让幼儿能喜欢上这里,也让他们能感到温馨、亲切。
2、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从关爱幼儿自身做起
心理环境很重要,在生活上,我会多去与他们聊天,会用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一个动作、一个手势等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能消除恐惧。给与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让他们在园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3、家园合作,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我利用家园合作的方式,主动电话联系家长了解幼儿情况。用微信、掌通家园等聊天工具给家长推送些育儿理念。利用家访工作,我进一步深入幼儿的生活,与他们一起游戏、画画、看图书。
案例启示:
1、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当幼儿开始幼儿园的生活时,也就意味着他不在局限于家庭的生活,而是逐步开始了集体生活。
2、作为教师,我们对待新入园的幼儿一定要多点耐心、爱心和真心。付出真诚、亲切、温暖的爱,让幼儿真正的感觉“老师像妈妈”。多给幼儿鼓励、多亲近他们。
3、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 。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减轻了入园时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并能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幼儿园与家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态度不仅为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打下了基础,而且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终生发展及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奠定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同时老师和家长要相信幼儿有无限的潜力,他们一定能适应全新的环境。了解幼儿真正的心理需求,亲近他们,理智的引导他们,他们的焦虑就会很快消除。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对家长的专业引领是尽快消除幼儿入园焦虑的保证。把握幼儿心理,做最适宜的幼儿教育工作是每名幼儿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