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兴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三中学
摘要:新课标的推动下,我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古诗词现代教学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古诗词现代教学策略能否满足新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以及培养符合新时代准则的学生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古诗词现代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教学策略 有效性
习总书记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歌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时期下,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而且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现代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诵读法、读写结合、情景教学、比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模、意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现实局限与极限经验的教学策略,英雄主义联想的教学策略,惊异感的教学策略,知识的人文内涵的教学策略,收集和爱好的教学策略,改换知识背景的教学策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这些现代化策略中一些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
一、诵读法
通过调查问卷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大部分都认为:诵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诵读教学法是以诵读为主的教学策略,诵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不单单指简单的范读、齐读、默读、自由读,而是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
(一)读准字音
宋代朱熹曾说:“不能误读一字。”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读准字音对于诵读的重要性。孟蓬生的《审音表》认为它们主要细分为四小类:①因处于韵脚而韵母发生改变的读音(一般不涉及声母),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作 cuī以与“回”押韵;②因诗词格律要求而声调发生改变的读音,如“春色未曾看”中的“看”读 kān;③有别义作用的续音,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长”表示“增长”“振作”意义时读作平声“zhǎng”;④古今音义配合关系交叉的读音,如“齐鲁青未了”中的“了”字,读作liǎo。
(二)学习格律知识
(1)平仄和乐感
古人把四声分为平和仄两类,简单来说就是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为平,普通话中的三声和四声为仄。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这种与生俱来的乐感,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选择恰当的配乐,渲染诵读的氛围。也可以依据古诗词的音乐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配乐,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对仗和停顿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诗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古体诗、今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也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古诗词的停顿与对仗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仗之处往往具有顿。根据对仗,我们可以划分出古诗词有几顿和每顿的音节;反之,根据古诗词基本的顿数和每顿的音节格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检验对仗是否工整。
(三)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环境。教师要严格管理诵读课堂,减少课堂中的“噪声”,让每个学生能在较少的干扰中诵读诗词。在新媒体技术的协助下,教师可以创设更加贴合诗词的诵读环境。比如,在诵读《满江红》时,可以采用悲壮的背景音乐进行衬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有激情地进行诵读,而且教师虽然要严格管理课堂秩序,但也要注重师生互动效果。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中具有更加放松的心态,从而在理解诗词时思维更加开阔,更具创新性。
二、读写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读是开始,写是结果,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
(一)以读促写
通过多读书、多读课文,掌握了文学基础知识,才能在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文学创造力,进行写作的训练。
(二)以写带读
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时候,他们就会思考,是什么给他们带来写作的冲动,是什么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答案一定是读了某作者的文章有了触动点,产生共鸣想继续畅言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要各抒己见,学生为了突破自己,会回归到阅读中,找寻“出路”,他们用写来带动读,读更多的书,为了这次写作,也为了下一次写作。这种“以写带读”的现象一旦产生,说明学生步入了读写的良性循环。
(三)读写结合
“读”包括在吟咏中悟意、在背诵中积累、在精读中体情,读是写的基础。写指第一:写画面,当我们读出诗中的意象,就要通过想象,写出意境,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我们读完之后,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塞外奇观,这时我们让同学们用笔写下来脑海中的画面,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默写多次阅读后,我们通过默写来检查我们是否已经掌握,如果存在错误,我们再读,然后再默写,这样重复,我们定会掌握。第三:仿写或者改写,诗中的留白加上学生的想象,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散文。例如《十五从军征》那年小满刚满十五岁,村中来了官兵,让所有男子都进军营,小满被迫离开家中的父母和刚过门的娇妻。进了军队每天都打仗。军营中条件很苦。可是小满觉得最苦的是没法寄出自己的家书。这样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 “远处就是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拿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通过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入的了解诗歌,还为以后写作提供了素材,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多媒体教学法
在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的应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扩大知识容量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直观形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官刺激。例如: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们展示一幅有诗中意象的中国画。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通过同学们仔细观看画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中的画面,配上悠然的笛声,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诗词中作者的生平事迹和背景兴趣较浓厚,教师娓娓地诉说作者的生平事迹,课下学生根据的兴趣点再收集诗人的其他作品,形成诗人作品集。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高。不少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些教学策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通过实践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这三种和其他策略相比易掌握,效果佳,可推广。当然对于古诗词的策略研究,不断更新,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总结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宏亚.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几点探索[J].教育观察,2020,9(32):125-126.
[2]张建英.初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例谈[J].学周刊,2020(11):113-114.
[3]张伟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84-85.
[4]郝娜. 现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王志.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管窥[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64.
[6]刘笑含. 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体验深化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7]马文娟. 基“浪漫认知”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8]潘蔚. 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9]张小东.初中语 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13 (1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