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观
厦门市集美区杏滨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摘要: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令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式微。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中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若想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不妨利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量,还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们的涵养也逐渐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渗透,为日后的传统文化的弘扬打下了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各国文化的频繁交流导致文化入侵对小学生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巨大包容性,可以世世代代依旧繁衍生息。现如今,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国文化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传统文化即便是放在当代,依旧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小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心,导致韩流、日流、美剧等不断在国内盛行,国外各种文化的入侵对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多数学生只知道圣诞节、感恩节,却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记不清是哪一天,对传统节日的习俗更是知之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生存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过度重视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如今教育制度迫使很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让他们逐渐丢掉了孩子该有的领悟力、想象力以及民族自豪感。正因为此等现象的越演越烈,需要尽快得到我们的重视,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方方面面开始渗透。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跟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密切,主要原因还在于教育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到位。教师仅仅只是利用课本知识来讲解传统文化,缺乏相应的拓展和延伸。一些教师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背诵积累,却很少给学生渗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自然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依旧不够深刻。
(三)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导致教学思维受限
还有一部分教师即便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却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太少,素养不足,导致自身的教学条件变得十分有限,学生也无法从小学语文课文中学习到传统文化。总体来说,传统文化在小学课本中的渗透依旧处于初步阶段,还需要现实生活中不断的探索来总结经验[1]。
二、在小学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一)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整合传统文化
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学习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和集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各展所长,发挥学生们本身的天赋和特长,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春联》,可以在班级开展一场以春节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寻找与春节相关的对联、故事和歇后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平仄”“押韵”等文化知识,了解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文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年俗文化节”“家乡的传统节日”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写春联、剪窗花、年夜饭等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感受传统,学习传统,将爱国之情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既能实现文本升华,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诵读经典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历史长河五千载,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很多都是以书本为载体表现出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小学课本在选择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时,都有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因素考虑在内。当教师讲解《人之初》一课时,教师除了进行相关内容讲解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人之初、性本善”的磨砺与雕琢,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丰富的思想和探索,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用简短的语句阐释一系列道理,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向学生传达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穿插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当前语文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质量,鼓励学生多背诵课文,却忘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中国传统诗词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蕴含着我国古代很多风土人情、民族气节以及人文风貌。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人文风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记录了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瑰宝。这些诗词中,有的记录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贵品质,有的记录了国家民族气节,有的则记录了古代世俗风貌,有的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而有的则描述了我国的壮丽河山。经典古诗词即便放在今日,依旧不过时,很多影视作品、通俗小说,依旧在引用古诗词作为丰富文化内涵的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需要努力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素养,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新课程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轻扣诗歌的大门》,包含《诗经·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白朴《天净沙·秋思》等许多古代著名诗歌以及现代诗歌,其中穿插一些表现民族气节和顽强气概的古诗词,还有《芙蓉楼送辛弃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多首诗词,多表现作者思乡之情、追求理想以及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学习领略这些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共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候渗透传统文化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作为主导课堂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不断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求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进一步的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传承中华文化的接班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古丽·艾尔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家庭生活指南;2019年01期
[2] 李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