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吉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610000
[摘要] 民办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能够促进民办高校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 直面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直面当前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探索出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促进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对策
引言
通过深入民办高校调研,了解师德师风的现状。新时代,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道德认知模糊,功利思想明显,育人观念不强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更有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的原因。因此,本文从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学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对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趋利性
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同时肩负教书育人和办学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这就使得其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数量,对老师的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学历、教学、科研方面,而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培养,这让部分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制度和规范无法真正贯彻和落实。
(二)为人师表意识有待加强
为人师表,在于行为品质、个人涵养等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注重自身修养,对"为人师表"重视程度不足,言行雅正、廉洁自律、处事公平等方面偶有师德问题,违背教师执业行为准则。
(三)教书、育人关系处理不当
教书与育人本是相辅相成,然而现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焦虑,由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意识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缺乏使命感。部分教师在处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时,认为教师负责"教书",辅导员负责"育人",从而产生重教书、轻育人的失衡态度。
(四)缺乏职业归属感
民办高校的管理方式让教师认为自己与学校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缺乏职业归属感。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更多了决定了其重学生数量而轻学生质量,教师除了正常教学、科研外要承担很多其他工作。同时,因为民办高校体制问题,教师流动性大、结构不稳定,这些都是造成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的因素。
(五)教师结构问题
民办高校教师可分为三类:一是退休返聘人员,这类人员往往曾就职于体制内高校,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容易思维固化,依靠公办院校的工作经验处理民办高校事务,同时由于是退休返聘人员,对工作往往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二是青年教师,这类人员往往刚毕业,教学热情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常将工作作为"跳板"而非事业;三是中年教师,在校多年,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因民办高校薪资较低,也正是这部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发展"副业",急功近利。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成因
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教师的价值取向有了偏斜。传统价值观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定位是崇高的,人们认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勤勤恳恳教书育人。而西方价值观中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更像企业化经营,这使得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出现个人立德树人信仰危机。而由于民办高校自身性质原因,社会公众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尊重程度也远低于公办高校教师,这也加剧了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二)学校成因
民办高校对于教师师德的培养流于形式,虽然学校都有师德师风方面文件要求,但更多是形成了书面文件,却没有落到实处。另外,民办高校往往放宽教师的上岗标准,重视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弱化了对于教师师德的教育与培养,师德师风的奖惩机制也不健全。此外,由于国家不断扩大高校录取比例,民办高校为稳定生源,对于学生成绩、素质往往要求较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实现个人成就感,缺乏职业获得感。
(三)自我成因
从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因素来看,社会和学校是外因,而教师本身则是内因,社会和学校通过影响教师的思想行为,进而影响教师师德。民办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时自我感觉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动力被弱化,而在现今社会状况下,职业理想和信念
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三、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一)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与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
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是企业编制,这让教师感觉自己社会地位低下,而薪酬福利、社会地位、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全心身投入工作中去。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让老师无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师风与教学科研的双丰收。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提提供学历提升、科研辅助、子女入学、团体旅游、过渡住房等福利,提升教师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另外,政府也要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为防止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使得师德师风可以量化考评并可以将结果提交反馈,从而形成闭环。其次,要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可以依赖学生、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媒体等,通过多种渠道对师德师风进行监督,对于学术造价、品行问题教师一票否决。最后,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教师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严厉制裁。
(三)引导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依靠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民办高校应不断引导教师在思想境界上主动提高,自觉树立师德规范。鼓励教师自觉承担道德义务,积极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为教师提供多途径的学习和实践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修养;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影响和鞭策教师严于律己;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总之,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办学能力意义深远。只有不断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爱华.师德师风建设的起点、重点与切入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万里平.略论敬业奉献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
[3]余英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健康和谐校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4]黄恩东,张波.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
MBXH20YB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