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创新课堂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姬晓旭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构建和谐高效的创新课堂已经成为课堂革命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策略,探索创新性课堂。
        姬晓旭
        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构建和谐高效的创新课堂已经成为课堂革命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策略,探索创新性课堂。
关键字:创新课堂  学生主体  分层次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通过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构建高效创新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迫切需要。高中生物教学要创新思路和方法,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地位。我将结合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核心素养落实等方面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一、导课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导入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合理课堂导入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导入环节了解生物学科的魅力,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生物学习,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①注重学生认知基础,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预留预习作业,批阅检测学生认知及思维短板及盲区。针对课程目标,有效设置课堂重难点解决策略。
②情境导入
        结合生活实际,最好是最近的社会热点,提升学生兴趣,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新知。
③活动导入
        提前给学生布置教学有关的相关活动,在实践中展开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向光性一节时,可以提前两周准备两盆绿植放在教室让学生照料,一盆放在窗台上,一盆放在背光处,每天早、中、晚进行观察两盆绿植的生长状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植物向光性,进而产生探索兴趣。
④复习导入
        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建立知识构架,通过设疑导入新课。例如必修二我们先学习了基因是如何被发现的,再学习了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的结构等等,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建立系统性知识框架。
二、知识讲解深入浅出
1、借用丰富的比喻,化抽象为直观
        高中生物学在讲微观知识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理论性比较强或者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教师能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富有趣味性的实物来类比,往往能有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基因的表达》一节时,我们可以形象的把细胞核比喻成司令部,DNA比喻成秘密指令,由于DNA不能从细胞核出来,所以需要个传达指令的中间人,就是信使RNA了,信使RNA携带着遗传密码,通过密码子表(密码本)破译出相应的蛋白质。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该过程。
2、通过实物或者模型,让学生体会难点
        在讲解《染色体变异》一节内容时,由于染色体组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又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反复讲解学生总是不能很好掌握,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自己设计教具,通过扑克牌,让学生自己体会染色体组的概念,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总结染色体组的特点,运用实物教学达到掌握的目的。
3、带着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导入情境,合理设置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以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想象,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


三、分层次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个学校都在探索有效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在现有基础上能够“蹦一蹦”达到较高一层次,这要求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共有特点和个别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有针对性的加强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达到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各科任课教师的反馈,结合学生期中、期末动态成绩,对全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动力、学习态度、现有基础、学习能力、课堂表现深入了解,把全班学生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以小组形式展开,每个小组有比例相当的三个层次学生,每个小组安排有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能带动小组展开讨论。为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避免助长“高水平”学生的自满和挫伤“低水平”学生的自尊,采取隐性分层。同时,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学生分层也会发现动态的变化。
2、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客观差异基础上,以教学大纲为基准,核心素养为宗旨,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制定出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基础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或稍微降低要求的,定为基础目标,为差生制定;能体现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的,定为提高目标,为中等生制定;能全面体现教学大纲的最高要求的,定为深化目标,为优生制定。
3、教学分层
        教学分层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到备学生、备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备课程、备评价等各个环节。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每一堂课都学有所得。备课时,教师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渐进。上课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在讲清楚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亲自动口、动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开拓思维又活跃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方法及进度,及时鼓励有进步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对知识点的检测
        将课堂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划分为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讲解完成都进行简单的检测。按最低层次目标完成。
五、课堂评价
        课程教学完成后根据情况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
1、总结式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其余学生补充来完成课程评价,通过内容的层次划分,合理安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检测分层实施的效果。
2、解决问题式
        通过知识解决问题,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3、框架填充式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逻辑较强,有一定框架的,可以通过学生填充来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形成有一定框架的知识体系。
4、练习题
        设置不同层次的检测练习,分层次检测教学目标达成。
六、课堂趣味性的实现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选择社会热点
3、选择学科前沿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改策略,在动态调整中找到适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一般模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科学探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及生命观念为根本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