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广良小学
此次培训内容除了师德讲座外,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指导,涉及到听课评课、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作业设计与作业评价、信息在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等这次“国培计划”活动内容安排涉及面广泛,比较专业化,具有较强实用性。除了跟岗学习外,先在把这几天收获和感想总结如下:
第一天:教师育人,德行在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回想我们的教学经历,其实像李老师分享的教育故事,相信每位老师都遇到过,但是能把他们整理出来,并作为反思和影响更多的人,相信就没有多少人了,所以这就是我们农村老师与农村老师的差别。每个人都在教育学生,把工作做细,做到细微之处,能真正从学生角度去出发,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有教育学生的敏感嗅觉,抓住教育契机。用智慧去引领学生,教会学生做人。
今天下午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梁月玲老师的《名师师德案例分享》,因为她的教研成长轨迹似乎就是我们现在农村教师的成长轨迹但是她内心想得比我们更多,眼光比我们更长远,真正把农村教研当作一份公益事情在做,非常伟大,值得敬佩。
刚开始,听着梁老师所在教学点的介绍,让我回想起了刚到农村教学点包班工作的场景。
听着梁老师教研能力的成长轨迹,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对乡村教研的那份执着、刻苦、不懈努力、不断精进专业的精神。
在乡村教研活动中,梁老师真的很用心,究竟是什么能让梁老师在客服教学点的困难,同时又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样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型教师?是“安心”、是“责任”、是“热爱”、是“使命感”。
希望我们以后都能有着这样精神不断精进,不断提升,努力成为有较强教研能力的老师,让山里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师的服务。
第二天:听课磨课有技巧,数与代数有方法,主题课例研究有价值,差距主要在行动!
听了李为定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实施策略及听评磨课技巧,知道了钱守旺教师把成功的公开课定义为新、趣、活、实、美。同时也更加清楚平时怎样去听课和评课,显得更加精准,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刘燕老师从“数的概念教什么”、“数的概念怎么教”“计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三个大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她带着我们重新梳理了小学各年级段数的概念教材内容结构以及数的发展,带领我们了解每种数的概念和本质;接着从《10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用字母表示数》来详细分析,听了刘燕老师的《数与代数课堂教学设计与方法指导》,我明白了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作为教育的数学也不只表现为“现成的数学——作为结果,它是静态的、固定的、清晰的、没有矛盾的。学习者的目的是了解它的意思,并能够模仿与复制它。”它更应当表现为“做出来的数学——作为活动,它是动态的、可创作的,结论或操作程序是未知的。学习者的目的是理解其意义,寻求在合适水平上的合理解答,数学方面的漏洞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弥补。”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就是“再创造”方法。
听着杨松老师的《小学数学主题式课例研究》,我明白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哪些要素?好的课例都有哪些特征。
了解了课例研究的重要性,之后随着刘松老师结合实际课例分析,让我也明白了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刘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实操性也强,最后她启发我们学员进行构思一两个主题研究时,观课时的关注点在哪里?实打实地进行到位置一一指导,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很好理解了本次讲座的内容,收获满满。
第三天:把握教学设计“六个度”,跟岗学习不忐忑。
虽然教学设计对于像我这样有8年的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已经算是再熟悉不过了,本以为不用再听李何英老师的《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这讲座的内容了,本想好好坐教室里复习就好了。可是当听到李老师从“数学化设计理念”、“问题化设计理念”、“活动化设计理念”三个理念从不同角度设计吸引我的注意,从“逻辑的力度”、“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生活的宽度”、“生命的温度”、“知识的通透度”六个方面把握教学设计让我眼前一亮,虽然以前做教学设计也会多多少少设计到这些方面,但是像这样的系统化去想去做,确实很少。李老师用来讲解理论的案列片段,教学设计巧妙、新颖。确确实实把握了教学设计的“六个度”,让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在跟岗学习做试讲设计时,紧紧围绕这六个度,心中像有个秤砣似的-妥妥的。
第六天:解读课标,明确目标,金点子成就好课堂。
整个讲座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谭老师展示的每个具有智慧化的课堂金点子。比如案例1:分数化小数-研究分数化小数的规律。就连题目都是挖空心思去设计(如下图)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先从这些分数的外观进行观察和分析。问题可是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
看着这个案例,我又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引导学生经历结果的形成过程和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前我从来不会想过,为什么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的5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其它数位根本不用看,如何去引导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谭老师解释地很清楚,结合图文,从最简单的开始,整十数总是2或者5的倍数,这样就通俗易懂。还有探究3的倍数特征,谭老师的开头设计就很吸引人注意力,具有趣味性、巧妙性和挑战性。(如下图)之后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发现数学的本质规律。
之后谭老师又建议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教材。(如下图)
做一个智慧的研究型教师是我的梦想,这天谭老师刚好谈到了这个话题。要想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做有心人:随时记录”,记录每节课堂上未曾想到过的突发情况,包括教师的灵感、学生思想的火花、思路的障碍…,这一点我平时确实没有做到;然后“做学习者:借鉴他人”可以从“三备法”入手(如图),数学教学如何实现轻负高效?也可以参考谭老师的方法。
从展秀芬老师的课,我就清楚知道统计与概率的课堂教学始终中要把握三点:
1. 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①为什么要统计——②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③如何分析数据。
2. 加强数据的分析。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牢记统计概率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
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
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
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
总的来说,这一天,谭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更深刻,收获更多,收益匪浅,激发我的教研梦想。同时也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第七天:紧随未来教育大方向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学会资源的获取与处理是信息技术基本的能力,打造无所不在的学习场是融合创新常态,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教研。
我是一名追求科技服务于教学和生活的新时代老师,平时也喜欢接受和摸索电脑方面的操作技能,因此,对于崔老师的课,可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整节课都没有走神,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这节讲座与我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为科技的进步,迫使教师不得不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思考自己的教学生涯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态度去适应-与时俱进。这次讲座的学习,不但让我教学理念再次增强,而且也提升了不少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
七天的培训,引发了我思考着:如何才能成为具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简单来说,除了德才兼备之外,我想还应该具备有终身学习的毅力,此外,能走在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还得应该具备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和计划的执行力。我希望,在专业精进这条道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