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杨璟
[导读] 信息时代,智慧图书馆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目前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多应用于国内公共图书馆。
        杨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6
        摘要:信息时代,智慧图书馆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目前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多应用于国内公共图书馆。我国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已成为社会大趋势,本文探究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具体建设,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智慧、更贴心的文化服务,促进我国公共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引言
        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方案,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服务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特征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图书馆相应的资源在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藏书也不断地增加,这对于所有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可喜的态势;同时,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严格管理以及热切服务也会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随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信息资源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其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师生。有些高校学生其对问题的分析以及理解能力偏低,对于图书馆中的所有信息以及资料良莠难以分辨。为此,对于当前的服务读者的核心管理趋势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该如何树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创新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形成服务型的优势是一个重要问题。二是以信息管理目标为主要方向。就目前的图书馆管理中,针对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应该实现精准服务。诸如,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检索模式,对于信息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且对于交互性有更好的互动平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活动,借以更好地提升使用者对图书馆的兴趣以及满意度。三是以个性化服务为管理目标。在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利于提升师生对图书馆的体验感和热爱度,特别是在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分析读者的行为,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了解读者的个性化的行为模式,整合个性化的行为数据,可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图书管理人员面临角色转换问题。从一般意义角度来看,读者来到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享受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在图书馆中流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实现和读者的沟融,拉近自己和读者的距离。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安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人员始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读者相处,对于读者提出的优化图书馆建设的建议也是没有积极借鉴。第二,高校图书馆建设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读者希望自己不需要到图书馆就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对各个资料;还有一些读者则是要求图书馆具备信息检索和导航功能,通过读书馆的索引系统就能够查找到图书馆的资料信息,但是现阶段图书馆建设无法满足读者的这个需求。
3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探究
        3.1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应急信息援助服务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机构,为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是其所应履行的基本社会职责和使命,有助于维护社会民主与公正,体现社会包容性。 因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图书馆更应协同各方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的应急信息援助。弱势群体为特殊群体,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信息服务。

如:为受灾群众提供线上心理疏导,推出灾害心理援助导航,或与心理咨询专家或高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学院系等合作探讨情绪管理方法,并录制可传播学习的音视频或编制“面对灾害心态自检自助表”等,还可协助他们申请社保或提供招聘信息、法律信息等;以画册的形式为儿童读者展示灾害相关科普知识,或设立少儿阅读专题数字资源栏目、推出家庭亲子阅读书目以及化解儿童焦虑的主题书单等;为盲人读者提供相应的无障碍阅读设备和数字资源,为残疾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 通过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服务,提升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实现服务均等化。
        3.2合理应用全新技术,增加服务功能
        软件的出现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因此,该软件功能的优化与更新也需要借助全新技术来实现。高校要想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促进自身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应用全新技术,在教师与学生群体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精准的服务。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校的网络覆盖,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食堂等活动场所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查询与传输,这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高校图书馆公众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限制。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立往往将重点放在信息的推送服务上,忽略了教师与学生对于线上交流的需求,进而降低了服务的互动效果,不利于图书馆公众号的长远发展。
        3.3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塑服务机制
        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搭建的智慧图书馆,融合多种智能化设备,能够实现对于用户阅读需求的聚焦,从而构建人书、书书相连的服务机制。首先通过知识整合的方式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的提升,借助感应设备来获取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相关背景,以此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阅读服务,在提高读者服务体验的同时,打打协同共享和知识获取,实现深层次智慧服务的应用,完成智慧图书馆在用户驾驭应用以及创造知识方面的能力增长。其次,以融合智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的方式,并充分发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创新性以及感知性功能,保证面向用户所提供服务内容的优质,以确保对于用户需求的最大程度满足。在保证智慧阅读服务的同时,需要针对各类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达到熟练掌握以及使用,加强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意识的建设,这关系到智慧图书馆整体服务效能水平。最后是坚守以读者为需求导向的底线,通过智慧服务网络全覆盖的方式,实现智慧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面向公众打造能够精准供给,及时反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4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即 VR 技术,VR 是 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该技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起初发展较为迟缓。 到20 世纪80 年代,VR 技术已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体系。 进入信息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更为迅速,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教育、管理、信息与情报等学科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能够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既促进了数字资源的共享,也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阅读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研究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图书馆智能化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图书馆智能化的表现,能够从智能化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智能化的馆内设施与建筑主体两方面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从而对馆内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并向众多校内师生提供智能化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倩云.高校图书馆期刊的管理及创新服务策略[J].山西教育(管理),2021(04):73-74.
[2]雷水旺.高校智慧图书馆自助服务与管理系统构建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06):94-97.
[3]冷梅冬.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服务措施研究[J].参花(上),2021(04):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