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宇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101101
[摘要]文物史料是历史的缩影,是时代的沉淀,也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一件文物都体现了民族心,融入了民族魂。文物史料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合适的文物史料是我国的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的缩影,融入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时,可以结合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文物史料 课程思政
一、文物史料蕴含的教育思政资源及价值
(一)历史文化及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文物史料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沉淀,也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一件文物都体现了民族心,融入了民族魂。哲学家赵汀阳曾说,“历史是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不同时期文物是当时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具有丰富教育价值,可以结合高职建筑专业课程内容寻找合适的文物和史料,结合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审美教育
孔子曾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我国几千年前就开始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各年龄阶段的美育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美育是有力量的。我国文明历史悠久,至今为止留存的文物丰富多彩、种类众多,教学中可以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型、不同门类的文物,如按材质大类分,可以找到木质器具、陶器、青铜器、瓷器、玉石器等,这些文物可能自宫廷,也可以出自古代人们的生活用品,但均需具有相应的艺术价值,蕴藏丰富的审美价值。通过引导学生的对文物史料的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提高高职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逐步增强文化自信、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
(三)培养工匠精神
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简单来讲就是工匠们追求对设计独具匠心,对工作务实肯干,对质量精益求精,对作品全力以赴的精神追求和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在2020年1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近些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屡获嘉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业院校学生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前进方向。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古代中国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创造之国,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制造的薄如蝉翼的丝绸、品种多样的瓷器、精美绝伦漆器、茶叶、金银器、中国风壁纸等产品曾红遍了世界,这些备受追捧的精美文物背后都是我国古代人民工匠精神的体现。不仅是创造大国,我国自古就有着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庖丁解牛”等典故耳熟能详,李冰、鲁班、沈括等工匠大师更是备受推崇。如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就是以木工的祖师爷鲁班的名字命名,简称"鲁班奖"。综上,通过相关文物及史料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理解工匠精神,将崇尚工匠精神纳入高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务实肯干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崇尚技能成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价值观。
(四)激发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也成为各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稳定发展目标的软实力。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要人才,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非常多的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彩虹杯等,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这些创新创业比赛。想要取得好成绩创新思维的训练十分重要,在他们学习技能和思维成长的过程中,可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关文物史料及背后故事的学习,体会古代文物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元素,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现代建筑类设计精品,研究出更多建筑业相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创新能力。
二、文物史料在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中的运用
(一)运用方法
文物史料内容丰富,合适的文物史料是我国的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的缩影,可结合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等方面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建筑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完善相关文物史料教学设计与案例,根据每节课的思政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文物史料教学方式。文物史料内容的选择需灵活把握,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文物实物参观、文物图片或视频欣赏、实地参观(如博物馆、遗址、纪念馆)等形式。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文物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课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目标,以文物史料为导入,灵活运用并讲授解读、通过设置互动提问、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种方式达成具体教学目标,课后需布置好相关案例的实践作业,并设计合理评价方式,巩固课堂文物教学效果。
(二)运用案例:
1、“样式雷”建筑烫样,雷姓世家曾先后八代为皇家建筑从事设计、选址、规划、施工、以及管理的全过程。由于雷家设计了大量被后被世人熟知的建筑,被赞誉为“样式雷”。雷家的建筑设计内容,为当今中国留下了众多世界文化遗产,涵盖了宫殿、园林、都城、坛庙、工厂、学堂、府邸等各类皇家建筑,如北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沈阳故宫与永陵、福陵、昭陵、清东陵与西陵等。国宝级文物“样式雷”的烫样,其实是一种微缩的建筑模型,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师施工之前给皇上审阅而制作的建筑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
制作过程中因为需要熨烫又称烫样,在制作时为了方便和不懂建筑的王公贵族沟通,雷家将“烫样”制作成可拆卸的建筑微缩模型,但它不只是建筑的微缩景观,烫样具有层叠性和灵活性,每一个部分均可随意组装拆卸且每个结构互相不影响,烫样的梁、板、柱、瓦、门窗等都能拆卸,屋子内部的桌、椅、床、榻都也可以拆分查看,房顶与梁上的彩绘方式也基本于实际花纹一致。这种烫样除了便于和皇上及王公大臣(类似我们现在的建设甲方)沟通,在工人施工时,也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施工细节(类似于我们现在工程现场比较先进的的3D信息化技术交底),让工人一目了然,了解每个部件之间的结构和施工方法。除此之外,样式雷家族设计了独创的一种测量方式,在设计制作烫样之前,会先考察建设地地形,准确的测量位置和高程,并绘制出图纸并标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配合建设地的了山川之势、水流之源,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如地质水文条件、光照角度、风向等一系列因素,然后依照这些内容,再进行烫样设计。雷家烫样建筑模型秉承朴素的理念“依附环境而生,又不影响环境”,让每一座建筑都和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因地制宜,因势而筑”的设计理念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
授课过程中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的方式在课堂上详细介绍“样式雷”建筑烫样和独特的测量方法,由于烫样结合了测绘、建筑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施工交底、烫样模型制作、建筑环境设计等内容,可结合课程有:测量、CAD、BIM建模、模型制作、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欣赏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可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包含“样式雷”家族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专业精神、家国情怀等。“样式雷”烫样可以结合当前前沿建筑理念如绿色建筑、信息化交底、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抓住目前国家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才华抱负的成长舞台和发展机遇,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2、金银铜版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幅战国时期铜质建筑设计平面图被称为《金银铜版兆域图》。这份建筑平面设计蓝图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该图由金银镶嵌,长96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重32.1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铜质建筑平面设计图。图中对战国时期中山王陵墓的名称,不同宫殿的位置信息构造尺寸度做了细致的描绘和标注。该图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使用建筑平面图,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仅在建筑学方面意义重大,在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价值。现在,通过对兆域图所在平山县遗址区域的实测,与记录的尺寸进行对比,发现这份设计图采用了1:500的比例尺缩制而成,这意味着我国在2000多年以前就可以使用比例尺绘制地图,这在古代科学技术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金银铜版兆域图是世界第一张建筑设计平面图,它标志着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在2000多年前的综合发展情况,可结合课程有:测量、CAD、结构平法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历史、建筑欣赏等课程。可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包含创新精神、专业精神、民族自豪感等,通过讲解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3、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我国古代木质建筑上较为常见,它由斗、拱、翘、昂、升五个基本部件组成,通常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使用, 方形双凹槽木块叫斗,短一些的单凹槽为升,弓形短木叫拱,有斜角斜置长木叫昂,这几种木结构通过榫合铆接,合称斗拱。
斗拱主要作用在于承上启下,传递荷载,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需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再由柱传到地基和基础,起到了建筑平衡稳定作用。另外由于斗拱的榫合铆接方式使它向外出挑,建筑物出檐更远,建筑造型更加美观。越高贵、等级越高的建筑斗拱越复杂华丽,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古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除了以上两点,榫卯结构还是我国木建筑抗震的关键,这种只通过自身木头之间契合而不用钉子和粘合剂的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它的榫合铆接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或倒塌,能够逐层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使房屋的地震荷载降低,起到了和那好的抗震作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实验,还原了一座1:5的斗拱建筑模型,当30秒的模拟10.1级地震结束后,模型依旧稳稳的立在那里,只是位置有一点偏移,很好地证明了斗拱在建筑抗震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实地参观木质古建筑的的式在课堂上详细介绍斗拱,斗拱结合了力学、设计、抗震、构造、建筑美学等内容,可结合课程有:建筑结构、工程力学、创意木作、房屋建筑学、建筑史、建筑欣赏等课程。可融入的建筑类课程思政内容包含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等。教学内容设计时候可把专业知识传授与自强不息、创新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并攻克科技难题、社科难题,立志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与后备军,也可挖掘相关大师(如木匠祖师爷鲁班)、专家(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思成等)不懈奋斗的成长故事,用这些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三、文物及背后史料融入思政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紧扣教学主题
由于每节课授课时间有限,我国文物史料内容丰富,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应该紧扣教学主题,需选择能够突出重点的案例,需优中选优,精益求精。选取内容应该极具代表性,能够紧扣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和思政主题,加深对于建筑类课程和思政内容的理解,最终要实现每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
(二)科学严谨
在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授课时需要选取相关文物史料时,要从文物史料的实际情况出发,需查阅资料展现当前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的呈现文物史料的的客观信息,最好结合有大量的视频、图片,准确的介绍每件文物史料的性质、年代、作用、价值、内涵等。授课时需做到,紧密联系授课教材和内容、紧扣每节课的教学及思政主题,突出重点、精益求精。需把握文物及背后故事是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思政重点内容的理解服务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有了解、或易于接受的文物史料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赵卫宾.新疆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中的文物教学思考[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18,38(01):64-68.
[2]李旸.浅谈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以两件春秋时期文物欣赏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