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兰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 621709
摘要:蒙学内容丰富,能提高幼师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蒙学课程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内容驳杂,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落实蒙学课程人文性、职业性的综合培养,从内容选择、专业能力发展、领域渗透三方面推进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五年制幼师生的蒙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师生;蒙学;教学改革
中文图书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literacy of five-year preschool normal students
Luo Yanlan
(Sichuan Preschool Educators College,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621709)
Abstract:The cont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rich, which can improve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preschool normal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uch as unclear target orientation, complex content, lack of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of core literacy,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content selec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ve-year preschool normal students, we should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preschool normal student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要求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主要包括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9.]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审美、道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蒙学内容的传播有助于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和德育养成,但目前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导致蒙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蒙学课程的定位与蒙学素养的内涵
蒙学课程的清晰定位是设置课程目标的前提。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蒙学课程定位不明确,既有必修课程的性质,又有基础课程的任务,还是专业限选的文化课程。虽然蒙学课程在笔者学校作为必修课程,却又不具备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蒙学课程的模糊定位,到底是作为必修课奠定专业基础,还是作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抑或是文化课侧重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模糊的定位导致蒙学课的教学目标浮于表面,同时也令任课教师疑惑,在教学中是单纯的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诵读经典、讲名人故事,还是应该从专业出发,立足职业发展,培养幼师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尴尬的现状,致使蒙学课程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上存在弱化的现象。在笔者学校,该课程开设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第四年的下期,共计32个课时。根据教学的内容与技能目标而言,时间仓促。学生学习的意识薄弱、参与度低加剧了该课程的边缘化。目前,准确的厘清五年制蒙学课程的定位,才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从蒙学涵盖的广泛内容、教育对象、目标功能而言,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既需要传授蒙学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特色,也需要不断提升幼师生的听、诵、写、绘、演、编等专业能力,还应该注重德行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该门课程包罗万象,属于“大语文”的范围。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征、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蒙学课程作为语文学科的分科课程,蒙学素养不仅仅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素养,更应该结合学前教育的职业素养。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蒙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蒙学素养包括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综合实现德育、智育与美育。人文素养要求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个人的内在品质与审美趣味。职业素养以未来职业发展为目标,继承蒙学的教育精神,树立正确的师德观、育人观与发展观,提升蒙学教学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学会形式多样的德育、美育的途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法指导,以现代视野与国际视野对待蒙学,在质疑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二、幼儿园蒙学教育和幼师生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蒙学课程中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幼师生的蒙学课堂,更影响幼儿园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笔者对区域内的幼儿园展开调研,管窥当前幼儿园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五年制幼师生蒙学课程的改革提供方向。
(一)当前幼儿园开展蒙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目前,幼儿园对待蒙学教育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蒙学教育仅仅体现为“读经”活动,形式为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原封不动地将《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全部进行诵读,依靠入园、离园时间与活动时间,利用广播进行循环诵读,偶尔为诵读内容编排动作。第二种是部分园长与教师认为蒙学内容禁锢幼儿思想,限制幼儿行动,彻底抛弃蒙学教育。由此可见,幼儿园对蒙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忽略了蒙学对幼儿语言发展、健康生活、品德修养、全面育人的作用;蒙学教学形式单一,以读经活动为主;忽视内容的精选,缺乏活动设计,割裂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未达到让幼儿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幼儿园缺乏具有蒙学素养的师资力量,教师不重视蒙学文化的传承,不熟悉蒙学文化;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开展蒙学教育必须把幼儿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开展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二)幼师生蒙学课程的开展情况与不足
在笔者学校,蒙学课程的教授内容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为主,注重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养成,但在教学安排上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在教学设计上能够注重培养学习的诵读能力、讲故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读书报告与“共读蒙学经典”的读书分享会,营造学习氛围,但是缺乏对幼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而言,课程较好地实现了人文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培养,但是职业素养部分被弱化。首先,蒙学的知识内容面向幼儿如何进行选择、设计、实施、评价几乎被忽视,应该掌握的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游戏活动更是无从谈起。蒙学教材在语言文字、人文地理、诗词格律、道德修养方面的丰富性是教师开展语言交流、文字创作、综合实践的良好范本,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难度大、耗时长、成效低被丢弃。其次知识的传授更容易通过考试测评来检验,而职业素养的考评不易量化呈现。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拘泥于课堂内,课程缺乏延展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蒙学缺乏兴趣,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很难做到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渗透融合。
三、培育幼师生蒙学素养的对策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文化传承、创新必须从幼儿抓起。而当前幼儿园开展蒙学教育遭遇的困境与五年制幼师蒙学课程的窠臼,使得蒙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
(一)精选内容,整合主题
蒙学教材在编排上或有综合性,如《三字经》《千字文》,或侧重专题性,如《千家诗》、《百家姓》,这就为任课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一定难度,蒙学中大量存在仁、孝、悌等内容,处理不当,易重复教学,耗费时间,造成教学内容散乱。主题教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融合学科知识,整合学习内容。合理划分主题单元,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广泛的亲近蒙学,开阔视野。根据“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论,学生在小单元里建构知识网络,梳理结构,更容易将知识进行迁移,形成系统的知识。单元主题中需设计完整的目标体系,以孝文化为例,确定孝文化的内涵、标准、作用、意义及价值。在目标体系中设置分层目标,初级目标为“孝”字的认识,孝内容的名言辑要,孝故事分享,中级目标为幼儿园孝文化的主题活动设计等,高级目标为孝文化的辩论,感恩活动。这一目标体系能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维一体。从句读字体上夯实学生的古文学习基础;在情境中论辩反思,提高思维水平,认识孝的家国作用与文化特色;还能迁移新时代的孝文化,书写感恩书信,开展感恩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注重教学实践能力,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必须熟练的掌握教学理论,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语言领域常用的教学法有诵读法、故事法、游戏法、谈话法等,根据杜威的“学生中心”理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教法课》、《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创编》、《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等课程,加强课外的辅导,配合经典诵读比赛、教师礼仪比赛、教学法比赛、蒙学戏剧与故事表演等实践活动,联系课内外,促进幼师生的专业能力发展。
1.诵读法。有声朗读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是走近经典、体会思想情感的一大法宝。在诵读中,学生能根据文字发挥想象,品味意境,既能发展想象力,又能提高思维水平,还能提高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走:第一听读订音,正确的读音是诵读的前提。五年制幼师生基础薄弱,对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字的读音把握不准,教师应该做好辅助订音、释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字。第二进行诵读指导与示范引领,如连读、变调,语气的轻重与节奏的抑扬顿挫处理,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在诵读诗歌部分,应该对诗歌进行赏析教学,经过深层次的剖析,把握感情的基调与用韵特征,同时借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进行课外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录制诵读视频,进行课外的点拨,提升学生诵读的技巧。第三创设诵读情境,依靠节日开展蒙学经典诵读活动,体悟传统文化。此外,以幼师生技能大赛为契机,举行幼儿园蒙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设计方案比赛,发展职业能力。
2.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幼师生基础薄弱,对学习古文知识具有畏难情绪,游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习的趣味性融入教学任务中,被称为严肃的游戏。严肃的游戏包括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高金梅.严肃游戏应用于音乐教法的尝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59-60.]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挑选,突出幼儿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模拟具体的情境。其次在课堂组织中,根据任务进行分组与身份的设定,为实现问题解决的最优路径,还可以进行内部身份的转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充当设计者,引导学生的兴趣、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合理借用网络资源,提供游戏化的学习素材,利用超星与学习通的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交流与分享,记录学习过程,及时评价与反馈。如在合作式的语言游戏活动中,设定校园的语言暴力情景,目标是如何应对谣言与语言暴力,将通关条件设为判别语言暴力————讨论语言暴力的伤害——提升语言修养的策略。在游戏中体会语言的规则性,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能根据不同的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进行情境剧的创编与表演。
(三)选择切入点,进行领域渗透,达成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蒙学内容的丰富性能与多学科展开融合,实现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综合教学。
1.语言活动渗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提出倾听、愿意表达、具有文明语言习惯和阅读、书写准备等发展目标”。蒙学中有大量语言的学习,可以与《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进行渗透,《弟子规》中包含了修身处世之道,可以根据学校的礼仪周开展文明用语的活动与社交礼仪活动,培养幼师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养成轻声细语的习惯,有助于形成幼师生塑造语言品质与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给出命题任务,配图创作《新三字经》。如此便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审美素养,也能丰富对职业生活的认识。
2.科学活动渗透。蒙学中有许多古人对科学的认识与总结,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和地名方物,如“三才”、“三光”、“四季”、“星辰”“二十四节气”等。在科学活动的渗透中,可以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通过视听媒介,使学生了解科学原理与运用,从古人艰苦探索科学实验的角度进行思想品格的锤炼与引导。在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结合地区特色,利用“二十四节”进行溯源教育,搜集各个节气在农业、生活上的表现,进行活教育,发展幼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为幼儿的科学启蒙提供一种思路。
3.健康活动渗透。健康的生活和习惯应该从小进行培养。蒙学中包含了洗手、如厕、饮食、衣物等方面的日常健康习惯。选择合适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常见的幼儿习惯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也可借助行为习惯的绘本故事辅助教学,进行古文新编,编排新时代的幼儿健康戏剧,以整体性、发展性的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健康生活的习惯,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师生的道德修养。
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幼师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蒙学课程中存在学生兴趣不高、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繁杂,实践性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利用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开展一系列的培育措施,提升幼师生的蒙学素养,解决幼儿园蒙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填补学校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人才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