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宁伟平
[导读] 思维导图是通过直观图式的方式,把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进行结构梳理,从而发现其内在本质的规律。
        宁伟平
        湖南省安化县大福镇文河学校 413517
        摘要:思维导图是通过直观图式的方式,把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进行结构梳理,从而发现其内在本质的规律。小学科学学科涉及较多的逻辑推演过程,学生从小学习并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架构、寻找逻辑关联、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深度学习、展高阶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引言
        思维导图是教师和学生非常喜欢的思维工具,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增加知识储备、强化逻辑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推演出其智力、思维和认知水平所未能达到的高度。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
        思维导图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思维工具,其主要就是以层级作为基础所在进一步展开的,从主要的一级主体出发,展开了多种分支,并借助图形、色彩以及关键词等,将抽象的思维痕迹转变为可视化的图像结构,利用人体大脑之中的语言来更好地思考问题,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大脑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高级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构建能力。通常情况下,思维导图就是将核心的主题概念放置在圆圈等符号之中,并将其与主题概念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在具体的连接线上标注好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思维导图的主要图表结构当中,具体包括连接词、节点以及连线这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的连接词是对节点之间关联性进行表达的文字标注内容;节点则是在方框或是圆圈之中的基本概念;连线所表示的就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而借助思维导图所展开的教学,具备显著的演绎性特征,运用了左脑词语、数字、逻辑以及右脑的空间意识、色彩、符号等,能够为不同的知识构造提出完全不同的视觉表征。而思维导图的主要分类,主要有循环图、T形表、蛛状图、骨图以及故事板等。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缺乏实验器材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但基于教材进行讲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进行科学实验,就需要运用相关的实验器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实验教学器材的配备无法使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活动,在授课过程当中,主要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进行观摩,学生的参与度较少。
        2.教学设计过于详细
        科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科学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实验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出现了“学习疲劳”现象。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来说,在实验课堂当中,往往充当实验的主角,且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探究实验的相关步骤设计过于简单,低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导致实验结果显而易见,使得学生对于探究的兴趣大打折扣。教师进行导入环节,部分学生已经说出答案,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时,学生已经知道接下来的实验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疲劳现象,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求知欲。
三、运用对策
        (一)通过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在课堂开始,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巧妙设计启发学生发现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既为本节课的学习搭建好可供利用的“脚手架”,也使课堂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催化科学思维的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的活动记录、发现加入思维导图中,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成为思维导图的一部分,将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可视化、具体化,使科学思维能顺利生长。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主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与之前的知识网络进行衔接,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使学生经历科学思维发生、萌发和发展的全过程,逐渐提升科学思维水平。例如,在《昼夜交替》一课中,教师运用如下思维导图,首先建构上节课太阳造成影子及气温规律变化的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推测地球与太阳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基于学生描述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怎样运动而产生的?”形成正确的地球自转概念后,进而通过类比推导出地球不透明故而产生了昼夜,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则造成四季变化。至此,通过思维导图引导、梳理、记录、小结,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得到发展,并建立关于地球和太阳相对关系的宇宙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二)呈现思维导图给学生的方式
        思维导图的核心是逻辑,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千差万别,而思维导图则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要明确思维导图的核心要点是寻找主题核心、分支和关键词。在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寻找到事物暗藏的逻辑,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大脑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训练而变得更精密,从而形成理性思维的过程。学生要能够准确地找出主题,需要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加以概括,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后,再试着找出核心主题。教师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成功地迈出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被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发言、开动脑筋,这个过程彻底扭转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填鸭的教学境况,学生积极应答,寻找分支的问题迎刃而解。前两个环节的顺利完成,关键词的寻找将易如反掌,由此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极大增强,对于学习思维导图的热情高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突出思维之中的重点以及主要思维层次,强化学生自身的联想能力,培养其高级的思维能力以及构建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之中,更要提升对思维导图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入生长式思维导图、聚焦式思维导图以及迁移式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难点,并在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辅助功能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琴英.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9(06):155.
[2]梁锦锋.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6):96-97.
[3]史晓露.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