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尼牙孜·吐尔洪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一小学 新疆 喀什市 844700
摘要:辩论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辩论前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在辩论过程中各抒己见,语言交锋;在辩论后总结、提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辩论活动,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包括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把思考内容通过话语表达出来的辩论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实践证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多个角度探究、认知、观察各类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问题、社会现象,学习思辨的策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遇到道德冲突时会思考和研究,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给出客观的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性,也在努力落实,但通过对既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研究。
1做好课前导学,奠定思辨课堂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价值,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导学设计工作。在正式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从课本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确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进行思考和辨析。另外,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将趣味性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活动之中,如多媒体动画教学、趣味性PPT课件等内容,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动下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教学“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时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增加一些大自然四季优美景色的图片和相关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和播放,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课本为基础,说一说大自然都赠予了我们哪些礼物。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有的学生说大自然给了我们食物,有的学生说大自然给了我们居住的房子,还有的学生说大自然给了我们空气和水等。通过这样的导学活动,学生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认知,在讨论思考中得出结论,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应用,优化传统课堂导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奠定良好的思辨基础。
2构建趣味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融入趣味性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高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获得更优质的教学效果。为构建趣味课堂,一方面,教师要研究语言艺术,通过趣味性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融入趣味游戏、竞赛,或者创设趣味情境、展示趣味资料,以此来促进趣味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境,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红绿灯的景象,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机动车司机、非机动车司机,其中,有的人遵守交通规则,有的人不遵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后,教师再让他们思考和评价各个人物的行为。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通过比较轻松、有趣的氛围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一举两得。
3组织辩论活动,助力思辨能力提升
辩论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一些基础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鉴于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多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一些具体的辩论活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试着在课堂上说一说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别出示一个合理消费和超前消费的案例,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这些消费现象说明了什么、自己比较认可哪一种消费观念。最后,为了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针对“超前消费”这一社会问题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主题辩论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并采用回合制的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分别对“超前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利与弊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向展开具体的辩论,从而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当然,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融入生活素材,给学生提供思考平台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多样、丰富的生活素材,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和辨析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读懂彼此的心”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课前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然后给学生提供了几个值得探讨的素材:小明刚写完作业拿出手机,妈妈就说他整天不写作业就知道玩手机;小红想要和同学出去旅游,但是妈妈就是不让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并且分别站在父母、学生的立场思考和分析问题,最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实现了生活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可以说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5做好课后拓展延伸
课后活动、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感悟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深化主题,促进知识理解与思辨能力的发展。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和延伸,通过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探究性比较强的课外活动形式或者课外作业,触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和道德情感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不让溺水悲剧发生》这一课时,教师讲完课本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为一些较为危险的地方,如小河、水塘等设计安全警示标记或标志,用绘画或手抄报的形式在家庭、学校、社区中宣传安全游泳知识,使学校与家庭、社区形成合力,不让溺水悲剧发生。学生在思考课后表达形式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又通过课外拓展丰富了学识,做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思辨能力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并依据思辨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多样化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从课前导学设计入手,深入地剖析课程教学资源,在多样化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渗透思辨能力,优化传统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亚红.思辨课堂?智慧闪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2):80-81.
[2]黄泽锋.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3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