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娅宁
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 陕西渭南
摘要:对于奥尔夫音乐而言,其教学特征为即兴性、元素性、参与性以及综合性,因此也有着“整体性艺术”的美誉。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针对光线、声音与触碰均相对敏感,可其感知音乐的能力却趋近于正常儿童。对此,教师应通过音乐试图将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打开,在解决行为问题的同时,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对此,本文将对奥尔夫音乐的具体应用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闭症;奥尔夫音乐;语言发展;研究分析
引言: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能够解决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行为力、关注力和语言理解等,其中作用体现最明显的是沟通及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进一步强化锻炼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一、简析奥尔夫音乐治疗基本概述
关于音乐,奥尔夫的观点是其为动作、音乐、舞蹈及语言的融合体,不是进行被动式的音乐学习,而且是主动感知、参与及体验的一个过程[1]。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依据每名患者的能力程度与自身特点,科学设计音乐参与活动,合理安排儿童可以完成的任务。在治疗中,患者和治疗师共同参与活动,在进行治疗时,患者和治疗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患者参与音乐活动实现动作、音乐及语言之间的密切结合,让其能逐步认识、听懂与感受音乐肢体传达出来的内涵,以非语言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与表达。与此同时,在具体治疗中采用的音乐素材应具备明确的奥尔夫特色。通常活动内容(如图1所示)如下:身体律动、声音感知和演奏体验等。至于小组活动、个别干预等是基本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模式。
图1:奥尔夫音乐教学基本内容
二、简析奥尔夫音乐法的具体应用
(一)开展动作律动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儿童彼此间的互动模式,可是自闭症儿童均有程度不一的感统失调问题,针对触觉十分敏感,和人进行接触时儿童会显得比较抵触乃至于排斥。对此,教师应借由该方式到达“脱敏”的效果,建议在音乐中尽可能加入碰肩、握手等范围较小的触碰,以后在适当加入互相贴脸、相互拥抱等一些简单的亲密动作,另外也可以将指令教学插入到音乐律动,比如增加一些方位名词或者是动词,例如蹲下、旋转、跳跃等。搭肩与踮脚等和儿童身体位置与之相应的名词、或是将美术融入音乐教学使儿童能够在音乐活动中将语言技能泛化,依托音乐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理解指令,对儿童听觉进行干预治疗,由此儿童的主动性语言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开展声势教学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均偏爱音乐,因此音乐针对学生具备治疗与干预作用[2]。在声势教学中通过拍手、跺脚等基本动作进行不断变化,虽然他们的肢体动作并不协调,可以上的基础动作是他们可以能够胜任的,至于精熟度不高的项目难以尝试,由于掌握了相应的前备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会更加顺畅,降低对情绪造成干扰的影响,其也是为何在教学中优先将声势放置于初始环节的关键原因。自闭症儿童在声势教学中,相比正常儿童变换手势的动作会更慢,因此,在教室中还应配备辅助教师,当儿童的动作与眼神紧随教师,此时教师应立刻加以强化,进一步提升其自信心,由简单初级的手势动作适当增大难度,从单声部推展到三声部,借此方法强化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能力、注意力与关注力等。另外,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具有不同的关注点,更多关注的是物而不是人,因此在个人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若是将其关注点转移的基础上增强注意力,会明显增长其交流沟通的愿望。
(三)融入乐器演奏
使用与演奏奥尔夫乐器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划分为固定以及无固定音高,演奏乐器也是提高节奏韵律感的一个途径,通过乐器反复敲打单位拍,能够让儿童构建起恒拍的意识概念,增强儿童针对音乐的表现能力,该击拍方式更是儿童愿意参与的。在理解非语言交流方面,自闭症儿童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不清楚普通人肢体、眼神等所展示的意图,在进行教学时需有意引导儿童通过乐器击拍单位拍,在儿童熟练之后,便能以手势与眼神告诉某位学生进入接下来的乐段演奏,自闭症儿童在此环节中眼睛应要时刻紧随教师,不然极易错过这些非语言指令,由此在无意识中会强化儿童的注意力。作为教师应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的非语言指令,且能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之后儿童针对肢体、眼神等指令不会觉得陌生,在理解非语言方面会实现大幅度提高。
(四)调整原有歌词
因为奥尔夫尤为关注即兴创编,其也是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自闭症儿童锻炼发展其逻辑思维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这部分,以此激发他们的潜能,一般教师可以将相对熟悉的旋律调整歌词开展教学。由于儿歌歌词当中具有很多想象性、比喻性的语言,针对大部分自闭症儿童会显得生涩难懂,即使他们的记忆能力会超过常人,可若不能将歌词透彻理解则不利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也难以在相对自然和谐的情境中实现语言泛化,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歌词改编。
以《小星星》这首儿歌为例,可以将歌词改编成:一只一只大白鹅,每日四处捉虫子,向左走走蹲下去,向右走走上坡去,一只一只大白鹅,每日四处捉虫子。以直白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且和日常生活更贴近,在进行教学鼓励儿童进行即兴创编,一方面有利于儿童语言的丰富,另一方面帮助其提高规则意识。
与此同时,还需强化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自闭症儿童在接受奥尔夫音乐教学时,建议采取“家长——治疗师——教师”的协调合作方法,无论是前期分析评估、制定方案,还是观察记录与跟踪研究等,均要求积极配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成的整体。特教教师应该予以家长足够的信任,需要将专业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进行及时有效地分享,实现奥尔夫音乐教学充分融入到日常生活,由此对教学效果加以巩固。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均需掌握有关领域的一定知识,可以掌握简单的操作技巧与步骤。可是因为家长能力有限,获取技能、知识和策略的渠道不多,能够提供的所需资源较为稀缺。为此,教师应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学习培训,校方也需在教师专业能力上予以支持。
结束语:以奥尔夫音乐,引导自闭症儿童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让自闭症儿童主动打开交流之门,这也是最具实效性的一种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黄牧君.奥尔夫音乐治疗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蒋琴. 全纳教育中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3):99-100.
[3]赵秉禹.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 北方音乐,2017,37(23):203.
[4]蒋琴.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治疗探究[J]. 学园,2017,(24):151-152.
[5]肖艳芳.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J]. 通俗歌曲,2016,(07):213.
[6]孙艺铭.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J]. 戏剧之家,2016,(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