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孔一新 张苗苗
[导读] 在近些年来,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随之也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活动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作用。
        孔一新  张苗苗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武穴街道办事处小桥小学 湖北黄冈 435400
        摘要:在近些年来,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随之也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活动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作用。在这样的全新要求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就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策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几点做法
引言
        小学生的年龄小、自主性弱,独立思考习惯比较欠缺。但是,想学好小学数学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当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吸收和内化知识。鉴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帮助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1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数学学习实际上是具有较强技巧性的,任何数学知识都是通过一定的逻辑推导出来的,并且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时,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很多学生的数学素养不高,数学成绩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当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明显的进步。因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只作用于数学学习,其对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能够减少学生对教师以及父母的依赖。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初级发育阶段,不论是知识积累还是经验累积,都处在较为薄弱的状态。这是小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必然情况。另一方面则和教学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从数学课程的教学来讲,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关注,在课堂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讲课模式,依照教材,通过黑板与口述,将数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并未体现出主动参与。长久下来,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二是未能传授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要想得到提升,那么还需要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参与学习。不过小学生本身并没有获取学习方法的渠道,而教师在课堂中又未能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三是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从教学实际来讲,数学课堂的时间,主要还是被用于教师讲解教学,并未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锻炼空间。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
        3.1以“问”促“思”使学生学会思考
        无论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还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都是开启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怕学生听不明白,详细讲解知识的所有要点,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就变得愚钝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精心设计问题,以“问”促“思”,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从而总结出图形的特征。如提问“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个角?各有几条边”、“请同学们量一量每个角的大小以及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比一比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可以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后进行比较,然后比较一下对边的长度”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比较大小和长短,积极思考,最后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所有角都是90°”、“正方形的四条边同样长”、“长方形的对边同样长”等结论。
        3.2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增强自信
        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离不开对问题的正确运用。在具体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小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疑难,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小学生生疑,可以利用故事情境进行课程导入,结合故事内容引入教学主题,给小学生留下悬念,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让小学生大胆猜想今天的课程主题,让小学生在脑袋里有一堆的问题,迫使小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主动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要合理设计提问问题的难易度,让每位小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小学生回答的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未发言的小学生,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帮助,多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小学生既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使小学生学起来更有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可以引进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和微课教学,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当中插入一定的图片,通过教学软件更为直观形象地为学生呈现出图形的变换情况。在具体图形的引导之下,学生在思考过程当中有一个参照,也能更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如何测量鸡蛋的体积?学生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一是把鸡蛋捣碎后,把蛋清、蛋黄、蛋皮倒进量杯或量筒里面,直接得到鸡蛋的体积。二是把鸡蛋直接放进盛水的量杯或量筒中,按住鸡蛋使其完全沉没到水中,上升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三是用橡皮泥做一个跟鸡蛋大小一样的模具,然后再把模具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等比较容易测量的几何体,来测量计算出鸡蛋的体积。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针对小学数学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新时期的教学关键。在具体实践中,要基于趣味素材、问题清单以及学习方法等层面,切实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玉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20,{4}(02):191.
[2]张素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4,{4}(16):201-202.
[3]裴云姣.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4}(05):15-16.
[4]卢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4}(15):58-59.
[5]郑丽.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注意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4}(Z1):6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