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代飞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的提问可以更好引导学生思维,但经常会出现问题设计不够周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等问题,使其无法达到预期内的教学效果。
        代飞
        铜仁市第五小学  554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的提问可以更好引导学生思维,但经常会出现问题设计不够周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等问题,使其无法达到预期内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提问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与方法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方法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向其传递知识。但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提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重视探索提问的技巧与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
        一、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教师在提问时要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大致知道其认知能力。之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由易到难、层层设问。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过渡阶段,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再引入新知识,并逐渐加大难度,可以让其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还能够更深入的掌握知识点[1]。举例来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示表内乘法的算式,然后与其交谈:“同学们,大家喜欢去游乐园吗?这些算式是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能准确答对就可以进入游乐园,现在就让我们举手来回答一下吧!”将乘法算式与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如“碰碰车是游乐园的热门项目,大家想玩吗?坐碰碰车每人需要20元,那么3个人需要花多少钱呢?”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行探讨解决方法,有的学生会利用加法来解决问题:20+20+20=60,而有的学生则会巧妙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203=2103=60。通过由易到难设问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合理转变提问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还要重视提问方式。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提问时经常会出现没有学生回答,或是只有寥寥无几学生回答的情况,这种教学氛围过于冷清,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如果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思维一味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重视提问的作用,并合理转变提问方式。在备课阶段就要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中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出问题,问题不必过于复杂,数量也没有必要太多,但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2]。举例来说,在学习《时、分、秒》一课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情景认识时间单位,并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新年钟声,通过倒计时让其对“秒”这一时间单位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向学生展示一面时钟,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中都有什么。学生的仔细观察后会发现里面有“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字……”。之后让学生观察秒针有什么特点。

班级同学会发现秒针最细、最长,走得也最快,接着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理解“1分=60秒”这一概念。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人每天大约需要睡9(),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利用快问快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只问不答,给予充分思考空间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千万不要将现成的结论或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只会丧失提问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给予其思考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以免思维分散。当其思考完毕后,教师再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一名同学的答案不完整,则可以继续叫下一名同学补充,直到答案完善为止[3]。举例来说,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卡片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之后拿到课堂中直观的展示给学生看,让其说一说“二者有哪些特点”。学生在仔细观察后会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哪些其他的特点吗?”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其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探究问题答案。3~5分钟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部分学生将正方形横竖对折,发现其4条边相等,而长方形横竖对折后却没有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对角线的概念,以便更好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四、重视提问的科学性,避免问题空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课堂的45分钟时间内,提问的时间不适合太靠后,因为那时学生已经开始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即便是再精彩的问题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问题最好在备课阶段提前设计好,且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相关,这样可以避免提出的问题随机性较强或内容空泛等情况出现。举例来说,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引出分数的概念,如“如何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呢?”学生则会下意识说每人分一半。教师则接着问:“一半该怎么表示呢?能否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并在板书上写出分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认识了月饼的1/2,那么长方形的1/2该如何表示呢?”鼓励学生将长方形折一折、涂一涂,由于折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有所不同,但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通过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与折法不同无关,只要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并向其记录在教学导案上。问题的主题要明确,提问的形式也要更灵活,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另外,教师提问时还要注意方式、角度和技巧,课堂提问频率不要过于频繁,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婷婷.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8):107-108.
[2]张晓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20(36):114-115.
[3]徐永想.让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桥梁[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