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晓
厦门市海沧区第一科技幼儿园一分园
摘 要: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活动设计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能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事物,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态,抓住生成性的教学契机,通过观察、分析、诊断,将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作为活动内容的基础,设计生成支持、促进幼儿探索的科学教育活动。
关键词:科学教育 生成性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3-6岁的幼儿,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即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本研究从中、大班段幼儿入手,关注幼儿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态,积极抓住生成性教学契机,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关注研究内容,明晰研究重点
(一)正确认识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一直是教师感到困难的一个领域,不仅仅是由于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缺乏,更是由于教师对于科学的本质缺乏理解,以及对于幼儿如何学习科学缺乏理解,而这些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育生成性活动设计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科学教育的涵义及概念进行系统的认识,共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①认识了解科学教育的概念;②学习中大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③探讨、学习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经验。帮助教师们正确认识科学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以支持此实践研究。
(二)预设与生成的思想转变
长期以来,预设课程在日常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是教师们比较常用和擅长的方式,而组织生成活动对惯熟于预设课程模式的教师来说既有些陌生,更是莫大的挑战,因此,通过收集、查找学习资源、共同研读相关理论书籍,对于①什么是生成活动;②如何选择探究点;③如何生成活动?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加深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认识,以达成研究的共识。
二、搭建学习平台,支持研究推进
(一)理论学习平台
面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对科学教育及生成性活动的理解程度和开发能力的差异性,以及研究推进的需要,通过组建研究学习小组,以阅读、视频学习作为学习的起点,为教师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搭建阅读反思、观察实践、分享交流、专业指导为一体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在阅读、学习下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基于理解上再投入于实践,进一步推荐实践成效。
(二)教研联动平台
通过组建教研团队,针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存在的研究困惑,依托教研联动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首先,跟踪调查教师对于中、大班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活动设计的理解及困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研方案,在交流、碰撞中,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科学教育、生成性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梳理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帮助教师论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
三、总结实践经验,梳理研究策略
(一)提升观察能力
生成活动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除了需要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外,对教师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这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教育机智和智慧。比如,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对发生的一些很有价值的事件(幼儿的问题、行为、反应等)常常捕捉不到,有时虽然捕捉到了,但教师不知如何引导,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培训、学习、共读共享专业书籍、撰写观察案例、书写课程故事等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诊断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巧抓生成时机
幼儿是生成性活动的当事人,他们始终处在生长、发展中,很多教育机会稍纵即逝,而教师作为生成性活动的研究者、设计者,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智慧“抓”住生成时刻,满足幼儿发展需求。
1.敏感于偶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创造。”因此,我们开始关注幼儿关注的热点,判断幼儿感兴趣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支持幼儿探索的兴趣,采取幼儿在先,教师尾随,顺藤摸瓜的策略。如《小蚂蚁》这一活动,在饭后散步中,一幼儿发现了水池边的蚂蚁,起初其他幼儿并不在意,但三三两两也被这位幼儿所影响,纷纷对蚂蚁产生了兴趣,由此展开了话题讨论,教师认为这个兴趣点是有教育价值的,于是跟随幼儿,与孩子们开启了蚂蚁的探究故事。
2.立足于游戏观察。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融合了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在游戏中,幼儿也会出现困顿、疑惑,面临混乱和无助等问题,如:在班级磁性操作墙“轨道滚球”的游戏中,幼儿困惑于为什么球总是在同个地方卡住,无法达到终点?为什么每次比赛都他的球都比别人速度慢?……这些问题都是发展的契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归纳,发现共性,生成活动,引导解决,助推幼儿经验的提升。
3.来源于幼儿生活。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中强调:“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生活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成也立足于幼儿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来,在幼儿生活中展开,为他们将来的生活积累经验”。如:《我们和蘑菇》活动中,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在操场、围墙边、大树旁突然生长出来的蘑菇,他们对墙角、树旁为什么会长蘑菇?有人播种吗?蘑菇是怎么生长的?等问题感兴趣,教师及时捕捉与支持,从而展开一系列的探索。
(三)梳理设计策略
1.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一定要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如《神奇的镜子》活动,由于幼儿每次在洗完手后,都会偷偷地朝着镜子的方向瞄,喜欢对着镜子摆来摆去,挤眉弄眼或调皮一笑,每次教师催促他们快点的时候,他们总会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恋恋不舍,教师因此而生成这个活动。在幼儿兴趣浓厚,学习需求强烈的条件下,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才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必须具备探究价值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可以生成许多教育活动,但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未必全是有价值并值得进一步生成教学活动的,如:有些问题不要通过思考、比较,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那就不具备探究的价值。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是具备探究价值的。
3.对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需进行必要的准备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如大班《温度变变变》这个活动中,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原先教师只提供了杯子、热水及温度计,通过研讨之后,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透明杯子,有颜色的热水、温度计、毛巾、冰块、冰毛巾、冷水、调羹、扇子、鹅卵石等各种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些材料,立刻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在与材料积极、主动的互动中,激发了已有的经验,获得了新的经验。
通过中、大班幼儿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活动设计的实践的实践研究,教师能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捕捉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事物,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态,抓住生成性的教学契机,通过观察、分析、诊断,将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作为活动内容的基础,设计生成支持、促进幼儿探索的科学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美]阿林·普拉特·普莱瑞.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4-16
[2]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1-99
[3][美]苏珊.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16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