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小学校附属幼儿园 610100
摘要: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其一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能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幼儿的成绩,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指导策略探究
引言
幼儿有着很强的塑造性和模仿力,但是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需接受系统的教育与培养。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对幼儿开展教育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恰当合理地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开发一些游戏化课程,把游戏和教育结合起来,借游戏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借课程增强游戏的智慧性,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体验,自主构建自身的认识框架,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游戏活动中要充分呈现出目的性、趣味性
在幼儿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掌握好游戏活动的应用,需要将游戏活动完美地结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幼儿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以及目的性。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过于注重向幼儿讲解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不仅没有引起幼儿的关注,还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幼儿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削弱理论知识,也会使游戏活动失去意义。与此同时,还会使游戏活动缺少趣味性,游戏活动很难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将游戏活动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抢椅子”游戏,若幼儿教师一味地向幼儿强调抢椅子的重要程度,最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发生磕碰、受伤情况。这种类型的游戏并没有充分地思考游戏活动所需要包含的趣味性与目的性,也未很好地将游戏活动结合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以,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谨慎使用该类游戏活动。“萝卜蹲”这个小游戏,一样是运动类型的游戏,但是很少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幼儿在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蹲下、起立的动作,能很好地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萝卜蹲”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与身体协调性。游戏活动充满着较强的趣味性特征,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扮演着主导者、践行者等多重角色[2]。为了推进课程游戏化,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使他们有能力做好游戏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工作。幼儿教师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宣传教育。幼儿园要及时宣传、讲解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如《指南》等,帮助幼儿教师理解课程游戏化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改变“游戏对教育无用”的片面想法,进而端正其对课程游戏化的建设与实施态度。第二,育儿观念。幼儿教师应树立以幼儿为主、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育儿观念。
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幼儿为中心来安排和设计游戏化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转变重管理、轻启蒙教育的育儿观念,注重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实施课程教学,发展幼儿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有效推进幼儿的综合发展。第三,能力培养。幼儿园可以聘请知名幼教专家讲授课程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教师的游戏设计和组织能力,使教师有能力实施课程游戏化教学。
三、游戏指导注重相关的游戏类别和游戏环境的结合
幼儿游戏主要可以分为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两种,进行室内游戏时可以主要注重幼儿对于区域的布置、联系、类型、标识等方面进行游戏设计;而室外活动则可以更多的考虑游戏的运动性、探索性和表现性。游戏环境主要就是为幼儿所提供的,教师在其中是与幼儿一同游戏的角色。幼儿活泼好动,小的场地不利于孩子们施展,容易造成拥挤推搡,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孩子们受到伤害,幼儿教师也不好管理,因此游戏空间要比较大,利于孩子活动,另外设施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活动区域即是一个整体,有可分开,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区域,有一些固定的设备,还要有许多可以移动的布景,要有一定的大型蹦床,攀登架,和一定的体育器械供幼儿锻炼。在进行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游戏规则的设定,给予幼儿适当的信任,赋予幼儿最大程度的自由。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游戏环境与游戏当中所具有的物质条件进行适当结合,能够实现高质量游戏的打造,以此能够有效的达到促进课程目的的作用。例如,可以举办小型运动会,让孩子在竞技中理解荣誉,在互相帮助中取得成功。还要有一些益智玩具,锻炼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户外场地的绿化一定要好,有柔软的草坪,高大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花朵,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让幼儿仔细观察植物,昆虫,在树下感受和风花香,虫鸣,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四、动手实践游戏教学,促进幼儿手脑结合共同发展
幼儿正处于开发大脑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强。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开展“剪窗花”的教学时,可以锻炼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剪纸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出多种形式的窗花图案,最先完成的几名幼儿可以获得教师剪的小红花,以此激励幼儿积极自主地学习剪纸。同时,教师要向幼儿教授窗花的由来以及内涵,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窗花作品。通过动手实践的游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结束语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设计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游戏内容,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创新游戏化教学方式,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叶珊.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1(08):39-40.
[2]张燕.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教师指导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05):215.
[3]王海凤.幼儿园主题建构游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