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虎
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21512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受到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关注,而针对核心素养进行规划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学习热潮。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最新要求,也成为每一位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本文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出发,谈一谈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引言: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道德与法治课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道德品质、心理素养、法制观念、国家认识、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人文。可以说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涵盖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提升的思想品质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给学生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就必须提升到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上,才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学习道德法制知识,培养相关的核心素养,进而在良好精神品质的指导下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一、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
首先,教材作为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时容量规划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按照其对大的教学方向的把控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根据教材及工具书的指导,师生之间也能更好的明确“教与学”的任务目标。在经过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出现了与以往较大的差异,除增添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外,整套教材的学习内容也与生活中的联系更加密切,道德相关的事件及法律案例的恰当程度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利用好教材,带领学生“吃透”教材,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影响,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另外,新版教材的内容设置经过了专家、学者的层层论证和分析,符合阶梯式的教育方式,也兼顾了初中年龄段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能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各项内容彼此割裂开,而是应当基于内容整合、结构梳理的前提,强化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使之形成系统的、完全的道德法治知识体系,同时从教材内容出发,创新教学形式,借鉴教材案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并擅长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取得联系,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同年级的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理念;当学习勤俭节约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的试验田亲自耕种农作物,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巩固提升节约意识。
在七年级上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对生命的广义理解、生命意义的阐述、生命价值的实现。在经过本章节的学习后,学生都能够逐渐摆脱对生命认识的迷茫感,但随之又会陷入到对自己的疑问中:怎样才能让我自己的生命足够精彩?此时教师就需要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了解雷锋同志的事迹,去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感悟精神丰碑的传承,从而对学生形成正向、正能量的导引,从而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初期就奠定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良好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化发展。
二、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
课堂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进行场所,大部分的教育活动都在此展开,因此想要高效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效果,就必须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质量,我们可以遵循“三步法”:课堂规划,互动交流,情景演练[1]。课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在备课时设置好课堂目标,规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对课堂整个进程的精准把控,从而明确特定的时间段做特定的事,让课堂充满节奏感,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其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与学习内容的“共情”状态,进而用“心”去倾听理解道德法律事件,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培养其核心素养提供助力。互动交流,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也是一样,其根本就是源于实际生活的经验总结和升华,想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去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2]。另外,理越辨越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适宜的交流环境来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讨论分析的场所,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交流,针对学习内容,各自发表观点看法,而教师作为交流环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精准把控讨论方向及内容,合理引导,让学生整体的讨论结果向着正确、正向、正面发展,最终能够以充满正能量的形式哺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情景演练,实际上就是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办法,可以通过还原教材案例、编写剧本的方式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感受相应事件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分为正反两方,对案例中出现的观点进行辩论,从而促进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性思考。
三、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个科目,都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以及学习动力的赋予,兴趣方面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以及精彩的实践环节来保持,关于学习动力的赋予,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勤学苦练,从考试成绩上得到成就感,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设置额外的评价机制,由教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进行评判。评级机制的设立,可以将动力驱策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做好人、行好事”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也能通过评价标准、行为准则的确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处事习惯,提升核心素养水平[3]。
如九年级下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从这里出发》一课,本课时作为初中学习生涯课本学习的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回望成长”及“走向未来”,在回望成长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幼儿园、小学以及当前初中的经历,谈一谈对自身发展的体会,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以初中三年的陪伴者的身份彼此分享进步的喜悦、过程中的感动。此时教师可以拿出每个学生初中时段的成绩分析,与学生一起回顾努力的岁月以及学习的收获,让学生明白“苦心者,天不负”,从而给学生心中灌入澎湃的“激励力量”,让其在面临升学的最后关头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寸步难行的,而是有法可循的,首先我们要以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资源实现理论知识教学的高质高效,同时巧妙规划课堂,分层分段进行模块化的教学,最后,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据可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付成钰.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9.
[2]朱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组织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3]邓运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