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立
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初中教育越来越来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帮助学生确立未来的成长目标,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初中生 梦想 成因及其策略
在农村,初中生明显缺乏目标。他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深刻理解“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的出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校园里,他们局限于老师教授的课本里的知识,缺乏敢于做梦,勇于造梦的能力。没有目标的他们,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后,便选择了外出务工。有限的知识,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浅层的东西,极难实现成功的突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也一度在网络上流行。
班级里有一名加王某的学生,他在课堂上希望找老师语言的漏洞,扰乱课堂秩序。日常上课,不是迟到,就是找各种借口请假,也不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不紧密。对这样的学生,我最先采取的措施是,指出他行为的不对之处,并要求其进行改正。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摸清原因,对症下药的方式,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家长沟通
后续我主动联系了王某的家长,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某,以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改正其行为。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王某家境贫苦,父母均在省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一次,每次待的时间也不是很久,就匆匆返回务工地了。王某平常主要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2.谈心,关爱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王某性格较为孤僻。对此,我在日常会经常找王某就学业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进行沟通,尽自己最大限度的给予王某关爱。同时,针对王某认为读书无用,毕业就要打工的想法,给予了纠正。我在课堂上以及和他的日常沟通中,会经常讲一些通过图书改变命运的一些农村的实例。
3.寻找特长,发挥优势
王某虽然在过去喜欢找老师上课的语言漏洞,常常会说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从而影响课堂秩序。从中我也发现了王某具有幽默的性格特点,同时反应能力比较迅速。对此,我会在班级里适当举行一些小的活动,让王某来主持,或者在班级里举行小型辩论赛,如给王某的一个辩题“读书是否有用”,让王某担任正方,讲读书的有用之处。从而达到利用其反应力快的优势,让其了解读书的益处,改变之前错误价值观念。
一、造成农村学生缺乏目标的原因
1.家境清贫,父母不注重教育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村,一个家庭的收入常常除去日常的开销,并没有剩余多少钱用来投资孩子的教育。除此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农村地区的父母,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的观念里让孩子读书,并没有寄希望于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只是让孩子识字,更多是让他们按照法律规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后,便早日务工,减轻家庭压力。父母没有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的目标。因而,就家庭而言,家境贫困,家长不重视教育,是造成农村孩子目标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读书少,教育基础配套设施不足
在农村,没有丰富的图书馆,书店等可以给学生提供精神养料的地方。农村孩子,更多时候阅读的唯一书籍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然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意志开始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
此时学生读书少,他们的眼界就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初中毕业后,他们往往会盲目的选择就业,存在“就业轻松,读书痛苦”的错误价值观念。在这个阶段,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读好书,从书籍当中获得精神成长。莎士比亚就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教育只抓学业上的成绩,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的引领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趋势更加明显。一般情况下,学生考取名校往往意味着在未来的收入也更高。在这种常规思想的影响下,父母对孩子往往只关心成绩。同时,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一个老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使得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思考未来,思考人生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的引领。没有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从而也导致农村孩子就业流动率较高。
二、帮助农村初中生确立目标的方法与路径
1.充分利用家长会,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孩子的教育责任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更是会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针对农村父母轻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机构,例如学校,通过常见的家长会的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普及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帮助农村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教育质量。
2.积极完善农村教育基础配套设施
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农村教育而言,教育基础配套设施就是“器”。农村孩子没有书优秀免费的课外书可读,是造成农村孩子读书少的一大壁垒。为了打破这一壁垒,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免费教育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由于初中阶段,每学期教育部门都会有推荐优秀书籍,且城市孩子大部门会购买相应的书籍回家阅读,但是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只通读一遍或是毕业以后便不再重复阅读,书籍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因而,我们可以举行公益性的捐书活动,将城市孩子们的一部分闲余的优秀书籍捐赠给农村的初中学校,让农村初中学校可以打造一个书房,如此既可以提高书籍的利用率,又可以帮助农村孩子有免费的优质书籍可读,拓宽农村初中生的阅读面,还可以帮助城市里的孩子树立志愿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寻求合适的成长评价体系,引领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
当前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学生的成长评价体系中,仍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关注。唯分数论英雄的方式,会让一部分被视为“差生”的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的成长。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成长评价体系,合理分配各部分评价要素的占比,全面考核学生,激励学生成长。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农村初中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面临就业,但也有一部分将面临高考,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或多或少与他们的就业息息相关。因而在农村初中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长远职业规划的意义,并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介绍一些职业及其各职业的特点。当然,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初中开设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
三、总结
目标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及其重要的,它如黑夜中指引迷路的人寻找回家的北极星一样重要。著名诗人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说过“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由此可见,目标可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品质。农村孩子面对的学业成长路上的困境必然是要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加的多。因而他们更加需要目标的激励,也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来适当减少他们前行路上的困难。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坚强意志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未来面对人生困境时,可以在自己目标的激励之下,勇敢克服困难,并不断确立新的人生目标,一步步走地更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