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科普小品文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月第12期   作者: 沈林洪
[导读] 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单靠教师单方面的“激趣激思”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沈林洪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215126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单靠教师单方面的“激趣激思”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比较阅读,就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观察、质疑、探究,从而达到“自探自得自用”的“三自”小学活力课堂模式构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普小品文,活力课堂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然而,在科普小品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从观察自探、质疑自得、探究自得等方面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构建“三自”小学活力课堂模式。
        一、观察自探,明白四位小画家作品的“形具神生”。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诗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童趣。课文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就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画画”就是它们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脚印。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不同,说明它们的脚趾形状不同;而青蛙没有参加“画画”,说明了青蛙有冬眠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科普小品文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找“这一群小画家都画了些什么”的答案,并要求学生用圆圈画出小画家的名字,用横线画出小画家画了什么。通过图文对照观察自探,学生很快发现“小鸡画竹叶”,是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并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说话训练“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同时,补充小猫、小鸟、人、熊等脚印像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巩固观察自探的方法,用上“(        )画(        )”的句式进行续编小诗歌。
        通过观察自探的阅读形式,将课文中有一定相似点的内容进行图文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比较。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加深对文章内容、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善于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各个相似点或相异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
        二、质疑自得,接纳阳光下影子与人的“形影不离”。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影子》一文,以生活现象为题材,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读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
        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描写的“形影不离”的特点,我通过启发学生联系“踩影子”的游戏,再看看插图想象一下:只要有太阳照着,小朋友在路上无论走到哪里,影子都会像小黑狗、好朋友一样跟着他,陪着他。此时,我指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影子是小黑狗、好朋友”。通过影子与小黑狗、好朋友的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说影子是小黑狗,是两者的颜色和形状相似;而说影子是好朋友,则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陪”字写出了作者“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诗歌只有短短的几句,却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和跳跃的节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可以想象,当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就如同他小时候在镜中看到自己一样,既高兴又惊疑,他或许想用手去捕捉它、用脚踩它,最后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最后,就慢慢地接纳了它,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因此,“形影不离”也就有了它真实的本意,诗人在生活中捕捉到了这一场景,用浅白的语言唱出,在简单之外有了更多文学的趣味,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或如作者曾说过的:“文学的作用,只要读者肯用心阅读,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一些审美感受的话,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必定都会有所帮助的。”
        二、探究自用,体会六种动物尾巴的“形态各异”。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比尾巴》一文,是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教学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我运用探究自用的形式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及尾巴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伊始,我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而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再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什么作者把猴子、兔子和松鼠放在前面进行比较,为什么把公鸡、鸭子和孔雀放在后面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难发现猴子、兔子和松鼠都是有四条腿,行动非常敏捷;而公鸡、鸭子和孔雀都是有两条腿,且都有翅膀。发现了文中的这一秘密,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进行儿歌创作,“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更有了方法。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课堂上的探究自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在科普小品文中的运用,可以从观察自探、质疑自得、探究自用等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指导学生自己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他们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3.王俊安.小学语文在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 202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