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萍
兴宁市华侨中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000
摘要:班级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统筹规划、保证班级这个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协同发展,而班主任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需要建立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普遍性的教育和个别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加强整体的教育教学效能。基于此本文重点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班主任 工作 渗透
前言: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已经逐步适应了校园的生活,对校园有较强的归属感。其自身对世界的辨别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了初步的基础。在初中时期,是学生各项能力以及基础素质培育的关键期,因此不管是课题学习还是德育教育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各科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加强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下,茁壮成长。
一、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发生原因
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生理上看,初中阶段充满变化性和发展性,而心智逐渐成熟并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从学习上看,初中学习更加吃力,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而这两者协同作用,就会对初中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某中学初中部初二学生进行调研,到了初二以后,五成以上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而学习压力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一定的压力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而如果压力过大,学生则可能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学习压力会以多种心理负担形式转化,任由其发展恶化会对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父母的期待和教师的期许也会造成学生的压力,再加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如单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如果学生各种压力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此外,爷爷奶奶太溺爱,以及电子产品太多、游戏等等都可能产生影响,造成初中生自傲、骄纵的不良情绪。而初中生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可能产生网瘾问题,导致学生因为管教问题出现逆反情绪。
1.自信心有所欠缺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最优秀的存在,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就可能越少表扬孩子,总是严格要求,希望鞭策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努力更优秀,甚至一直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的水平与能力,说不定就会因为一次考试,一场比赛的失利而自我否定,自信心存在欠缺,产生失落感与自卑感。
2.缺乏沟通交流
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沟通少。没有班级和集体观念,不信任他人,团队合作意识也比较差。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不加以重视,正确引导,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
3.表现欲望强,爱出风头
与上一条叙述中的一些同学缺乏沟通交流不同,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在班级生活中的表现欲望会更强,本身学习基础不够踏实,心里不平衡感就更强。总想寻求机会表现自己,爱出风头,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与称赞,虚荣心强。
二、班主任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初中班主任本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是教学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而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负面心理扩大可能导致心理畸形,学生在面对社会某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极端思维并发展成青少年犯罪。
班主任教师在学生思考和思辨能力缺乏的阶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做好疏导和引导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
1.积极运用校本课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班主任教师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学习压力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有效利用校本课程,利用好每周班会时间,保证定期、常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协同,与各科教师一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效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并形成教学计划化,成为教学常态。
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师需要做好教育教学优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例如,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课上就可以多和学生沟通、降低其内心的焦虑,八年级学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就可以结合“早恋”的问题做好学生的引导,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班主任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考前解压”的教育活动,或者是进行考前指导和答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确保教育的行之有效,教育过程中需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果个别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教师需对其进行定向教育。
3.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家校协同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所占的比例是不可否认的,但教育不是班主任的私事,更应当提升整体协同教育的育人价值。根据教育学原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家长更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保证家长与学校信息的沟通与互动,建立家长教育学校,定期开班做好家长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应做好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家长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打造和谐稳定的班集体关系,并加强班主任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校情和在家表现,在学习和心理教育上协同优化,实现对学生的正确的指导。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做好教育思想的引导和更正,改变“书为上”的思想观念,不断反思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或意见分歧,帮助家长解决在日常教育中常见的学生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默契,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4.引导学生适当表达自己的心理想法
每当一个人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认知之后,就会潜意识的去判定别人对自身观点的看法以及其认定的态度。如果发现自身的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与欢迎,那么其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与之相反的是,如果自身的观点得不到大家的接受,即便再怎么牵强附会,一些学生会避免和人发生冲突而去刻意保持沉默。很多人因此会出现一些孤僻、自卑和不被他人所容纳的想法。对学生加强肯定与鼓励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表示高度的认同与赞成时,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由此形成的班级管理与沟通也会充满信任。学生也会逐渐去维护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优良形象,一直充满积极和上进的心思。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会激起他们真实的表达自身内心的想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班主任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制定专业的教育计划,落实组织规划,实现心理教育的常态化,助力当代初中生拥有健康人格快乐成长。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为学生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班级的管理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效应,对学生们加以引导,并且聆听和鼓励同学们,引导学生适当表达,使班级里的每个同学都各司其职、充满自信,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红丽.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5-6.
[2]韩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探析[J].新智慧,2021(04):55-56.
[3]张丽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探讨[J].科幻画报,202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