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贤兵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问题导引作为一种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课堂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强调历史教师通过问题导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反思建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文简要概述了问题导引策略的实施原则,科学制定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引策略,旨在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效问题导引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导引策略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关键!问题导引则是一种实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手段。问题导引不但能有效避免课堂的沉闷,突出课堂的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主动思考与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实施有针对性地的问题导引策略,通过设计生动的问题及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 问题导引策略的实施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引策略时,应保证问题设计内容和提问方法的科学性,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问题的本质。与此同时,若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引内容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存在,那么还需要避免连问的次序不会发生逻辑上的错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导引策略时,教师可以灵活形式多样的提问方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1.2 简明扼要原则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保设计的问题导引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快速了解问题导引的意义和内涵,在思考问题的答案时能始终围绕着问题展开。若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过于冗长复杂,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整个问题的具体内容,甚至是无法精准定位问题的核心,在探索问题的答案时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磨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引内容时,必须遵循简明扼要的基本原则,有效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同时突出强调问题导引设计的有效性。
1.3 全面性原则
在设计问题导引内容时,中学历史教师还应始终遵循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引内容,确保设计的问题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安排到难度适中的问题。不同目的、程度的问题导引内容应交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学习水平中等和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可以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知识;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安排难度稍高的问题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免使其在心理层面上产生学习负担。
2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引策略
2.1 合理设计问题导引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正式开展前,相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科学设计问题导引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首要前提。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能反过来应用于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感受到历史课程的独特魅力,这就需要教师保证问题导引设计的生活化和灵活性,以贴合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素材消除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抵触感,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际上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引策略的根本目的并非简单地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利用信息的有效整合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避免提出信息要素过多的问题,而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尽可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2.2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情况可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中重新编制的历史教科书,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教材内容的兴趣,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突出强调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探知欲望和兴趣,不但能极大的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活跃性。以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秦帝国的兴亡”这篇课时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学生:“秦王扫六合的目的是什么?”其次,组织学生共同朗读李白在《秦王扫六合》中描写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此从客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对秦一统六国的壮举和抱负有基本了解和认知,进而顺利引申出新课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一统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意义。在问题导引环节融入相关文献资料,既能有效激发学生产生更深层次地探知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产生抵触情绪,真正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良好保障。
2.3 营造开放性氛围,给学生思维发散留足空间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生动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正面积极的问题导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引时,必须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知识性问题及主观意识上的人文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身无法理解的问题,而教师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作用,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诱导学生逐步接触问题的答案,或者以结论为前提鼓励学生补充和改善问题的条件,以此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开放与交流》这一课时内容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西游记》着手提问学生:“玄奘西行的目的?”这时学生将会纷纷回答自身看法和见解,而教师也可以乘胜追击继续提问:“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背景下是否真的存在唐僧和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是否真的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回了真经?”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陷入了沉思,而教师则可以自然而然的向学生讲述玄奘西行的历史故事,强调唐僧在贞观年间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九死一生才从印度取回了佛经,以此将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和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导引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结语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引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入知识的海洋,并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考虑到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需要有针对性选用有效的问题导引策略,从整体上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18(4)
[2]沈柳宜. 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 历史教学问题. 2020(02)
[3]陆体梅. 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科普童话. 2020(09)
[4]孔华明.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J]. 教育界. 2018(09)
[5] 孙海龙. 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撷取与应用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34)
作者简介:
冯贤兵(1972年1月),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历史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