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共同成长——关于初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月第12期   作者:罗盛柏
[导读]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罗盛柏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  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教师开展学校教育,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寄宿制学校学生而言,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以为学生创建更好的教育环境。文章分析了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与德育过程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并针对传统家校合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校合作;初中;班级管理;寄宿制学校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对初中生而言意义重大
        一个人的性格、道德理念等直接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初中生的家长普遍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溺爱型父母,这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二是控制型家长,喜欢直接干预和操控孩子的生活;三是冷漠疏远型父母,这部分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不擅于表达,很少陪伴和关心孩子。这三类父母在初中生家长群体中占据着很大比例,然而这三类父母所组成的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道德养成、性格形成等都有着不利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必要加强家校合作,有意识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家校合作机制下,帮助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形成科学教育机制。
        (二)寄宿制学校学生更需要家长的关注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寄宿制学生而言,其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与父母相处的机会较少。同时即便是在假期,由于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很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部分学生与父母形成比较紧张或者疏远的亲子关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言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班主任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的重要角色,若能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家校合作,能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更好地提升德育针对性和成效
初中生来源不同的家庭,个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是采取笼统和整体的形式开展育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针对性教育,因此,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情形。如春节后返校有学生未理发,因为有部分家庭遵循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但按照校规而言,学生仪容仪表应该达标,班主任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对其直接进行批评和惩罚,自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也没有起到德育的成效。
        二、传统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家长脱离班级管理机制
家校合作在初中教育范畴中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在传统班级管理教育体系下,家长也会与学校开展一系列合作。但传统家校合作机制下,家长只是关注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而不会从整体、连贯的角度,与教师共同形成有效的班级管理与育人机制。尤其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长而言,家长更多时候是将孩子全权交付给学校,家长只是在家长会或其他特殊时期与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如学校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班级活动。但这样的活动一学期都很难举行几次,这种家校合作形式缺乏连贯性,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


        (二)家长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传统家校合作机制下,家长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也更多涉及的是孩子的文化学科,而对孩子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却有所忽视。但是在初中班级管理范畴中,班主任不仅要承担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职责,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关注的教育内容与班主任显然不足以囊括班级管理的范畴。此外,传统家校合作机制下,家校合作的形式略为单一,家长一般是通过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班主任展开沟通,阻碍了家校合作过程的长期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三、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家委会,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管理
为了更好地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家校合作,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创新家校合作形式。班主任可以建立家委会机构,以家委会为核心,积极联系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家长参与班级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确立。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班规制定,以丰富班级管理的育人内容,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是班级活动的开展,在家委会支持下,班主任可以和家长就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一些班级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主办、家长参与。如家长普遍反应假期孩子喜欢打游戏,担心孩子沉迷网络会带来危害。针对这一问题,寒假前几周我召开了主题班会:《Hello,手机君!你好!游戏君!》在全班进行舆论宣传,为接下来的寒假作了铺垫。最后一周的家长会前,我动员学生寒假自愿参加不同级别的手机控制计划,并在家长会上正式进行“自愿参与,学生做到,家长监督,每天反馈”的三方签约仪式,因准备充分,大氛围营造得很好,寒假期间家长积极反馈,我定期正面表扬,该活动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成效卓著,并且有部分学生开学主动要求把手机锁进保险柜。
        (二)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关注德育
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班主任要明确家长在家校合作体系下的角色。家校合作体系下,家长很容易将注意力过多地转向孩子的成绩,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予以干预。基于此,班主任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德育。这是因为一来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心,二来家长需要承担德育的职责。一方面,班主任要带头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相对于其他科任教师而言,不仅有立德树人的职责,更有开展德育的有效机会,如可以通过班会课等活动开展德育,也可以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的管理中。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借助新媒体,如创建班级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等,引导家长重视德育。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跟德育有关的讲座,邀请家长参加。
        (三)班主任要创建丰富连贯的家校合作机制
班主任可以引导班委会举行丰富的家校合作活动,并且要根据具体教育阶段和实践情况科学开展。如班主任可以以节日为契机,在其中渗透德育理念。例如,在母亲节让孩子准备小礼物、班级统一拍摄视频、向妈妈表白等方式,引导孩子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落实孝文化。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德育的成效有效得到落实,也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班级管理关系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开展,也关系到教学环境的创建,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班级管理不仅是初中德育的延伸,也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班主任虽然有开展班级管理的权威和经验,但班主任难以顾忌到不同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和个体的差异,影响班级管理与德育成效。尤其对寄宿制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的有效班级管理。出于遵循学生身心特征考虑,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学生、老师、家长形成稳定的铁三角,以期孩子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永波.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班级德育管理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7.
[2]何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校合作现状调查及分析[J].考试周刊,2020(38):157-158.
[3]周成霞.关于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教师,2019(21):11-12.
[4]蔡玉.浅谈新形势下初中班级家校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中),2018(08):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