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措施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月第12期   作者:陈美玲
[导读] 班级是学校的构成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教师的主要工作组成之一。
        陈美玲
        江门市紫茶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020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构成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教师的主要工作组成之一。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德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点之一,班级管理作为德育的途径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激励机制作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始终受到班主任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激励内容不明确、运用有偏差、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影响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应用展开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班主任同仁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激励机制;小学班级管理;措施
        引言:小学生的年龄段在6~13岁之间,正处于心理不成熟、需要成年人引导、由他控逐步向自控转变的阶段,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且必要,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和前提。激励机制用得好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小学班级管理应用激励机制时常出现的问题
        (一)班主任对激励认识存在偏差
        激励包含正向和负向两种类型,正向包含肯定、认可、奖赏、交付信任等正面积极的方法,负向包含批评、惩罚等抑制使消退的方法,且负向还需要包含后续的正向引导才算完整[1]。不少班主任在批评、惩罚后并未对学生进行“这样做才是对的”的教育和引导,影响激励机制的效果发挥。而且,相当数量的班主任并未将“交付信任”纳入激励机制当中,导致激励的方式过于简单直白,难以发挥更长久的激励效果。
        (二)激励内容不明确
        很多班主任都会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激励手段,但通常是口头的言语激励或书面的评语激励,对于激励的内容目标并不明确。比如班主任常对学生说“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样的口头激励虽然表达出了班主任的认可和赞扬,却不够明确和清晰。这样难以量化的激励内容目标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激励效果上来看就是缺乏长期性[2]。
        (三)激励机制难以覆盖全体学生
        目前,很多小学班级中学生数量在50左右,班主任教师在工作中难以做到全部覆盖,有相当部分学生难以在班级中接受到教师所给予的激励。而且,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经常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的学生更牵动班主任的注意力。班主任在设定和应用激励机制时,应当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全体学生纳入激励的范围,通过设定不同梯度的激励目标来进行区分,助力全体学生的成长。
        (四)激励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学生所期待的激励内容与班主任所制定的激励内容往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导致学生对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存在较低的兴趣。比如:班主任希望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这样的激励内容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竞争这种方式,对学习上的竞争、比拼存在排斥心理。
        (五)激励方式选取较为单一
        不少班主任都喜欢用个人积分、小组积分等方式来约束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这样的方式在低年级班级管理中比较有效,但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这种积分的激励方式逐渐让学生感到厌倦和携带,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构建措施
        (一)正确认识激励
        想要用好激励机制,班主任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激励手段,构建完整、完善的激励机制。首先,班主任需要认识到负向激励的必要性,并认识到带有后续正确引导的负向激励才是完整的。其次,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对学生交付信任也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尤其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适当交付信任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二)在学生成绩方面明确激励内容目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明确激励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激励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成长。相较于笼统地“更大的进步”、“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班主任不如将激励内容和目标制定得更加明确一些,这样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有的放矢。比如:某学生在数学上的基础比较差,班主任可以将激励内容目标先定位在预习或复习上,给出类似于“做好数学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课后作业,老师相信你的成绩能够有所提升”的激励内容目标,具体的建议和目标都比较清晰,而且成绩提升配合上班主任的表扬,也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激励效果。这样偏向于建立正确学习习惯的激励内容目标,也有益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
        (三)在班级荣誉方面覆盖全体学生
        班主任应当利用好学校、年级所制定的评优制度和各种活动平台,这类内容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参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包含在参与名单当中,单凭几个学生难以取得更好的集体成绩。班主任在接到这样的任务时应当面向全班学生召开班会,共同讨论班级事务,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实现激励机制的全覆盖[3]。比如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秋季运动会,学生的体育赛会成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拼,班主任可以运动会班级获得更理想的积分成绩来激励全班学生利用日常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运动会的赛事项目当中来。又比如学校针对班级进行卫生评优活动,班主任应当面向所有学生公布评优内容和标准,督促每一个学生将班级的卫生、值日区域的卫生打扫和保持放在心上,共同努力让班级获得更优秀的评选成绩。班主任不要忘记在评选、活动过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班级内部的奖励,让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荣誉,也让学生们看到平时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同学在其他方向的优秀和长处,提高班级和谐程度。
        (四)了解学生的激励需求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班主任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从日常闲聊、谈话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需求制定激励机制。对于班主任来讲,情感激励和信任激励是比较难以做到的两点,反过来也是正向激励中最具效力的两种激励手段。转化后进生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时,班主任需要更多地走入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信任,这种来自师长的信任很多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五)在思想道德方面发挥榜样力量
        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应用多样化的激励方法,不能在积分、竞赛这样传统的激励机制上一条道跑到黑。在树立榜样时不能单纯以成绩作为选择榜样的标准,也不必将榜样局限于班级内部。卫生标兵就应当是卫生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体育小能手就应当是体育方面最突出最优秀的学生,成绩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喧宾夺主。有了榜样才有了标杆,学生能够了解到哪些是应该做到的,无形当中为学生建立了激励的目标和达成的方向。榜样的力量还应当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力量,这样的榜样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学校内。站在雨中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是尽职尽责的榜样,提醒妈妈红灯停、绿灯行的小姑娘是遵守规则的榜样,随手捡拾垃圾丢进垃圾箱的老师和同学是爱护环境的榜样……教师一方面应为学生树立一个个榜样,另一方面也需要耐心监督、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思想,向学生交付信任,信任学生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结束语:在构建和应用激励机制时,班主任应当充分考量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尊重和支持,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琴粉,李旖妮. 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54+256.
[2]李立. 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43.
[3]张越凯. 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运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