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强
惠阳中山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211
摘要:教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社会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学生的教育任务。事实证明,将学生的教育任务完全归于学校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明智的。在新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负担起学生的教育任务,关注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形成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推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责任心与道德感的新时代青年。本篇文章通过探讨关于家校共育助力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为提高初中生道德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共育 初中学生 德育教育
引言:人才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人才竞争不仅局限在当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的吸收、招揽,还存在于后续人才储备的培养。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产业、各个领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各方面素养与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事业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教育成果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的发展质量。因此,在越发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要把握当下发展机遇,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的道德教育为起点,推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一、初中德育教育要点探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尤其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对高端人才和高质量劳动者的需求量加大,教育事业承担着更艰巨的人才培养任务。基于当前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求,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即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的建设,要逐渐摆脱传统办学理念,将道德教育放到与智力教育同等的重要地位,形成文化与素质并重、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初中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
课堂是初中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平台,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占据着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与经济,因此课堂教学具有开展德育教育的天然优势。德育教育作为现代化初中学校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与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地位相契合,有利于我国基础育人工程的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具体的知识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众多的学科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既能够更进一步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德育教育能够覆盖班级的所有同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等教学资源,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契合点,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融入德育教育,形成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初中德育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明确在课堂德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重视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模仿与学习对象。
2.重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初中教学活动应该是更加丰富、更多形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打破教室、课堂对教学活动的束缚,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作用,通过有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强化德育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在学生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引导下,完成德育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设计,以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的丰富与填充。对于实践活动设计,要满足符合学生能力、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被感染、被启发。
3.形成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初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不是在某一方面进行德育教育,而是要落实到初中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初中德育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初中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德育教育体系要循序渐进,首先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分解、排序,并在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德育教育主题,以主题为核心有序的展开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如展开“学雷锋”、“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核心展开德育教育体系建设。
二、家校共育助力初中德育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德育教育的责任主体不只是学校,家庭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负有一部分重要的责任,并且学校与家庭在德育教育中分别负有不同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和有效的补充。
实际上,学生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就是家庭,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并且,在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除了学校时间,学生仍然有较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在这段时间中,学生既不断检验、实践在学校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同时又继续接受着家庭和家长的影响。我们应该能够准确的把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积极教育,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学生对家长、家庭天然具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使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使德育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作用。但同时,家庭德育教育质量很难完全掌握,大部分家长不具有专业的教育能力,思想水平与道德水平不一,那么作用到学生身上的示范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德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任务,需要有其专门的教学方法和体系,而家庭教育缺少这种规范性和严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家庭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要实现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落实,充分提高现代化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首先,是学生文明礼貌品质的培养,文明礼貌是道德培养的起点和具体表现,是对学生日常言行的规范,也是现代化社会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开展人际交往所必须要求的基本素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尊敬亲戚长辈、尊重朋友伙伴,再学校的时候,老师要教导学生尊敬师长、尊重同学,这样在踏入社会后,学生才能够在语言上、行为习惯上规范、约束自己,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于学生良知的培养,良知将对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规范与约束,这种约束不是来自外界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而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拷问,学生的言行是否合适、是否正确,首先要经受个人良知的考验。可以说,良知是使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品质。最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共同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道德规范从学校、家庭向更宏观的社会、国家扩展,形成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结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社会的宏观道德氛围的创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是有迹可循的,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承担起学生的德育教育责任,共同致力于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丛丛.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22(06):201.
[2]韩丽.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56.
[3]徐海兰.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论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8(05):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