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志
亳州市丹华小学 236800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的体现,是学习效率的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紧扣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了解知识点,思考课堂活动的核心宗旨。本文将以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为具体案例分析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考虑到小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锻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挖掘数学文化,丰富课堂内涵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文化的挖掘和应用,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底蕴和内涵。
比如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圆周率”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故事作为嵌合点,让小学生熟悉我国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和计算要早于其他国家一千多年。在秦汉时期,我国对圆周率的认识基本成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经过他多年的研究,将圆周率首次推演到了六位数之后,这对于我国数学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巨大。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之中,不仅让小学生知晓了数学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文化,同时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了小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小学生从小就沐浴在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阳光之下。
通过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的成就丰富课堂教学内涵,让学生更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意愿、更有激情,为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点奠定基础。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诠释主动学习
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授道最基本的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态度自律地、自发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数学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因数、倍数的关系: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比如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
三、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一定要求。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相应场景下开展数学知识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以此作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爱玩是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嵌入到学生学习之中。
比如在数学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借助西游典故设置问题教学情境,以“孙悟空分哈密瓜”的故事导入教学内容“话说西天取经的一行四人,孙悟空用筋斗云带回来一个哈密瓜,猪八戒看到哈密瓜口水直流。孙悟空见状,便问猪八戒:‘八戒,你想吃一个哈密瓜的二分之一,还是想吃哈密瓜的三分之一呢?’猪八戒心想,数字3比2大,于是毫不犹豫的达到我要三分之一。当孙悟空分完哈密瓜,猪八戒傻眼了,懊恼万分。”
当故事讲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猪八戒懊恼不已嘛?他所选的哈密瓜是较大的一块呢?还是较小的一块呢?”此时小学生都活跃很,纷纷举手想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将一张纸片划分,观察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大小,从而获得新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四、数学知识生活化,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是来源生活的,同时也是应用于生活的”,数学中的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理,尤其是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它是直观反映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深谙生活之道,在生活中实践数学所学,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述它们的特点之时,可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直观真实地观察物体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通过实物参照让小学生的知识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上述教学策略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应用,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探求更有指导意义和引导意义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美贤.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分析[J].新一代,202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