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骥斌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小学 北京市 )
摘 要:教师的教育职责既要设计合理的授课方案,鼓励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活动中积累知识,又应坚持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使学生始终在正确的引导下,找到更好掌握学习技巧的方法,才能使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得以落实。教师应打破陈旧思想的教育壁垒,根据小学生思维规律与数学素质,有效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知识的同时,能够找到适合智力发育水平的方法,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堂并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展现数学课程的引导性、应用性与探究性。
关键词:教学引导;逻辑思维;探究兴趣;小学教育
引言
高质量课堂往往更重视学生自主性,除了要按照学习目标完成课堂任务,更应该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思维的积极发散中,收获真正的学习效果。数学课程的抽象性,对于初次系统学习知识的小学生,会感觉出现十分吃力的情况,只有教师合理设计授课规划,才能使学生在有效引导中完成学习目标。这样既能使充满探究趣味的数学课堂,不断引导学生激发思维活力,又能改变灌输式课堂的限制,使更尊重学习主体的数学教育,展现出应有的开展优势。
1数学课堂结合有效引导的优势
抽象思维、创新精神、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更是教师应通过教育工作的进行,帮助学生形成的基本素质。但传统课堂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地位,尤其是从古至今尊师重道的观点,更是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一言堂式的数学课堂,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积累知识,教师不要求的学习活动则不会主动参与,导致十分被动的学习环境,既严重限制数学学科的正常发展,也使思维僵化的小学生难以取得更好的学习质量。
有效引导作为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观点,需要教师突破陈旧课堂的壁垒,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完成授课工作,而是深入学生身边了解实际情况,从认知规律、个性发展以及学习要求入手,建立更贴合探究热情与智力水平的教育计划,既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又能在教师明确的引导下,进行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才能养成自主意识的同时,使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应重视有效引导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一味的在错误思想的约束下影响教育工作,既保证课堂主体地位能够顺利转交到学生手中,又可以做好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与思维的快速调动中,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更好掌握,避免被动的环境限制数学思维的养成,从而培育出态度积极、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这样既能建立满足教育改革需要的高效课堂,传统师生关系的转变,也为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在自主意识的不断养成中,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而不是一味按照教师要求学习知识,才能在符合学习需要的数学课堂中,进行对知识的认真探索,使有效引导为教育核心的数学课堂,展现出独特的教育魅力。
2数学课堂结合有效引导的主要路径
2.1激发合作精神
有效引导的核心内涵,在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意识,除了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思路进行点拨外,还应有意识的强化探究能力,才能在充满民主性的数学课堂中,取得理想的授课效果。
基于数学知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有效的引导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应助力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习质量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加自主的合作空间,并寻找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进行指引,从而使教育工作得到高质量推进。
例如,教师讲解比例的应用一课时,本节课知识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所以教师的授课重点应放在锻炼学生学习技巧中,除了需要对比例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还应了解内项积与外项积的联系,从而在知识的掌握中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探索其应用途径,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按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将其分为合作小组,先在组内进行对比例知识与基本性质的复习,在思维得到积极的锻炼后,则可以在充沛的情感中进行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教师可以建立合作情境:小明和小东作为十分要好的朋友,小明带了若干本小人书,而小东拿了好多个汽车,如果两个人进行交换的话,怎样才是公平的?鼓励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情境中,探索比例的具体应用。在学生积极讨论时,教师这需要发挥有效引导的积极意义,善于用比例关系找到两种物品间量的关系,通过思维的快速激发寻找答案,使灵活使用的知识更好强化学生思维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寻找更简单的学习途径,又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对知识进行学以致用,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2.2完善课堂问题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在于学生储备了多少基础知识,而是应在使用中学会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展现教育工作的开展价值。因此为了发挥有效引导的开展意义,教师应对课堂问题进行完善,使学生可以在解决中逐渐梳理知识脉络,并通过思维的强化提升学习质量。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探究意识,能够设计与授课重点相符的问题,并凸显其中的趣味性与引导性,使学生能够始终在活跃的思维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素质与思维意识。
例如,教师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多彩的图案与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往往十分满足小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将授课重点,集中在了解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上,不仅会绘画、制作出相应的轴对称图形,也需要在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中,保证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教师应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为学生播放天平、树叶、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并出示另一组内容一样但不对称的天平、树叶、蝴蝶的图片,请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独特美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这时由于探究积极性十分高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对折后画出图案,裁剪出轴对称图形,既能够使学生在动手中了解基本性质,又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主体性,更加深入的进行对数学知识认真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展示有效引导的教育优势,又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使良好的习惯与积极的态度,成为助力小学数学课堂积极开展的重要前提。
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引导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应在学习技巧的掌握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教师应尊重素质教育开展实效性,除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外,还应发挥引导者的重要性,既为学生指引明确的学习途径,又能合理按照教育计划,使学生始终在明确的学习主题中,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这样既能很好打造高效、民主的数学课堂,又在尊重小学生数学思维并锻炼探究意识的同时,使充满有效引导意义的教育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志芳.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措施探析[J]. 时代教育. 2018(14)
[2]李志芳. 如何进一步突出小学生数学课堂主体地位[J]. 李赟. 考试周刊. 2018(25)
[3] 宋岚. 构建富有思想与活力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 2020(47)
[4]薛晓. 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9)
作者简介:
刘骥斌(1990年4月),男,汉族,北京市,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