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雪
葛渔城镇南街小学,河北省廊坊市065004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各阶段的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模式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计划,将学生科学地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自我探究以及互相合作的模式,对问题答案或者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研究,进而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本文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及时转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科学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对数学基础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而且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他们初步具备优质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小组合作的开展更加方便了教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时让学生能够逐渐地建立起合作探究的一种精神意识。在数学的教学中,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把问题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解疑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建立起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和同伴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建立起了合作探究的精神。
1.2小组合作有助于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的开展能够帮助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氛围下学生会更能够建立起对于合作的兴趣。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下进行思维上面的交流。学生正确的、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全面的这些想法会在一起发生碰撞,同时还能够形成一些新的认识。这时候,课堂学习的气氛得到了调动,同时也建立起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1.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推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会首先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和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这时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提高课堂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构建对应的学习环境,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现有基础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平时的学习状态等,划分对应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当中都包含上、中、下水平不同的学生,以此使小组内的学习水平可以实现互帮互助。同时,数学老师需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使小学生充分了解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设计的教学情境当中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以此使原本乏味且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
2.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学数学开展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常需要对小学生具备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刚接触到新鲜事物时,不同学生通常具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不同的反应。
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和其他学生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表达出自身的见解与看法,以此实现思维的彼此交换。随着社会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当前的社会已不需要独立的英雄,其通常更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及能力的人才,由于团队的力量最强大,只有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才可以在团队当中充分发挥出个人作用,并通过团队协作,促使个人价值实现更好的发挥,从而使团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在小学数学开展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需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及合作意识,以确保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实现高效实施,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2.3结合小组学习情况,教师要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巧妙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并体验到学习的兴趣与价值。如对“圆”内容教学时,教师应该和学生展开对话,做出类似的提问:“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形?”这种熟悉问题的引导设置,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继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形做出交流与汇报,这样的思维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最后,以组员之间的共同努力,获得结论。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从而有效确保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此外,多角度拓展学生思维。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通常可以使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则可以设计些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解答的问题,以此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并使学生在实际探究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使数学课堂实现高效化教学。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小明和小红分别以每小时五公里、六公里的速度从相对的两个地方步行,两小时后见面,问两个地方距离有多远。面对这个问题,既可以是(5+6)×2=22,也可使5×2+6×2=22.不同的计算方法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
可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探究,能够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2.4结合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生在接受系统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本身的数学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解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相交与垂直”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的定理,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运用了相关生活案例为学生做课前导入:假设A点是你们的家,而直线B是一条小河。有一天同学们想去小河中抓鱼,抓鱼是不是要带几种工具啊,但是走的路很长了我们又会觉得很累。那么同学们现在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走最短的路线节省体力,然后利用剩下的体力抓鱼呢?大家可以在纸上画不同的路线,用尺子测量一下。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立,使学生明白垂线最短的定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3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关系、语言沟通以及思维发展等,是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学观念、家长与社会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效率并不理想,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策略,以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静.基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探究[J].才智,2018(17):121.
[2]贾学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