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9月上17期   作者:王彤晖
[导读] 地铁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就成为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就目前来看,虽然地铁在运营安全管理方面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无法消除事故风险源。

6104271996112****4  王彤晖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摘要:地铁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就成为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就目前来看,虽然地铁在运营安全管理方面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无法消除事故风险源。因此,文章以风险管控汋主要手段,简要阐述了风险管控的内涵,分析了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过程,并结合实际案例,对风险管控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风险管控;地铁;运营安全
        前言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攻坚的战略任务。近几年,在各主要城市地下轨道交通陆续开通的背景下,地铁运营单位也逐渐开展了运营安全风险管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疏漏。基于此,根据我国交通运输部在2019年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方法》,按专业分系统的在地铁运营安全中运用风险管控,识别、控制每一起地铁事故致因,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铁运营中的风险因素
        1.1人为因素
        地铁人员很多,并且比较集中。我们都知道地铁的运作主要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地铁出现安全事故,多半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乘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拥挤、私自走下站台以及走进禁区等。此外,某些犯罪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例如放火或者是制造恐怖事件等,这都给地铁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发生危险情况的话,因为地铁站内人员比较多,车站结构繁琐,所以不易对人群进行疏散,这就加大了救援难度,并容易出现踩踏事故。
        1.2设备因素
        地铁运营系统的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由车辆、机电、供电等系统构成,而且不管是什么系统发生故障都会给地铁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地铁设备由于过于陈旧以及设计方式等诸多因素,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例如地铁站的供电系统是电源、直流牵引供电、低压配电等系统所组成,由于这些系统的电路过于复杂,如果发生短路,就会使电流变高,此时电流要是大于正常值,就会出现火花,并最终发生火灾。另外,供电设备如果过于老化,或者线路发生故障,也会诱发安全事故。供电设备如果出现问题,会对乘客的疏散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因为乘客在疏散的时候会出现阻碍的情况,所以会有很多的乘客被滞留在车站出口,从而给地铁站或者沿线地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环境因素
        列车在运行期间,环境也是确保地铁运营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外部环境通常指的是非常难掌握的地铁运营管理,而某些能够采取人为管理的则叫做内部环境。无论是哪一种环境因素,都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在能给地铁运营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若想更好地进行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就一定要根据内部操控环境进行调整,以便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因素。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幅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给地铁站带来了安全保障。
        2提高地铁运营安全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1)加强乘客的安全教育宣传:安全宣传和教育应该贯穿地铁运营工作全程,对于西安地铁而言,通过不定期的与消防等部门举办联合的演习和演练,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抢险能力。通过举行安全宣传月活动,向乘客发放安全宣传折页、手册、宣传轨道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目前,地铁在宣传上工作较为匮乏,因此在未来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社区、学校、商场、企业等区域,通过联合宣传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安全宣传范围,强化乘客们的安全责任意识。要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共建共赢的安全局面。
        (2)加强地铁工作人员运营安全业务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就地铁工作人员而言,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出现地铁运营事故的案例无外乎人员因素和设备故障因素,人员因素较为突出,由于人的疏忽、大意和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履职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的业务能力不佳等等。
        2.2加强工作队伍的素质,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创建职工教育保障体系,能够很好地提高职工脱产培训管理效果。而且还要对地铁司机进行有效地管理,并将管理的效果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而要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充分考虑地铁运营队伍中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内,比如司机,其就必须在上岗前接受足够的培训,而针对地铁核检人员,则必须充分培训地铁查检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具体来说,要充分的做好地铁运营相应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对培训人员的学习内容进行定期考察,只有考察过关的人才能上岗,而考核间隔不宜太长,通常应以半年为期,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薪资福利等挂钩,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也让其更注重工作细节,从而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2.3创建评估体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创建安全评估体系,能够有效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而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地铁的运营效果以及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并根据评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构建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客观的安全生产要求,不断制定和优化管理办法,推行一套适合当前形式的管理体系,涵盖运营、安全、消防和管控等不同层面,建立健全运营安全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1)建立内部诊断机制
        可由安全管理部门系统策划,抓实对中心、部门、分部的安全质量管理有效性的诊断计划,系统推进落实,定期分析安全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安全质量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对管理体系运作预防的有效性方面转变,把定期诊断作为一种安全质量管理的常态,促进管理效果向好。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的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实现责任传压,人人负责的局面。在担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起其他岗位的责任,包括运营督査,现场监管等。同时通过不定期的抽査,来督促各个部门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每个部门第一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将一把手负责和一岗双责制度有机结合,自上而下的形成更加紧迫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与每一个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实现岗位负责制
        (3)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进一步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文化进行建设,对新员工采用岗前培训,现场培训和岗后培训等制度来落实安全教育。对新员工来说,每一个新员工必须要取得合格的证书和成绩后才能够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来说,必须经过现场考核无误后才能上岗,对于老员工而言,需要定期参加“回头看”活动,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地铁建设的全面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诸多的便利,不过,这也加重了地铁运营的安全隐患。而想要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就一定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另外还要加强工作队伍的素质以及创建评估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使地铁运营安全的管控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徐平, 王国利. 地铁运营系统安全风险辨识流程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 v.15(S1):36-39.
[2]田小蚌. 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相关思考与分析[J]. 精品, 2019(6):259-259.
[3]梅杰.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 科学与财富, 2020, 000(001):56.
[4]陈耀辉. 浅析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中的运用[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6).
[5]黄匆诗, 陈越. 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因素及其改进措施[J]. 建材与装饰, 2020(12):264-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