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秀
上海华融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00135
摘要:高校校园建筑是最具有物质文化载体的代表,高校校园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对高校建筑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以杭州某高校校区工程为例,探索场所精神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在高校建筑中的运用及其价值体现。研究中充分挖掘杭州文化元素,体现出地域文化精神和塑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提升师生文化认同感,营造出一种拥有地方特色的归属感的场所。
关键词:高校建筑;场所精神;地域文化;校园文化
引言
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造成老校区占地面积不能满足人数增长,同时老旧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使用,很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呈快速发展之势。在新校区的建筑中,过分关注校园“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重要性,出现“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同质化的校园建筑和规划,丧失不同学科的个性特点,也隔断新老校区历史延续和校园文化的传承。高校校园建筑是学校发展的物质载体,其建设应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意蕴和治学精神,使其具有校园地域特色,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和场所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的建设中,是一个值得分析和探索的方向。
2015年受杭州某师范高校的委托,由郑时龄院士领衔,带领我们团队设计,院士笑着说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让每个在学校的学生进入到我们设计的这个学院,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看似简单的要求,却要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场所的精神都融入到设计中,并非易事。当然,我们也不会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要做设计,首先需要深刻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我们设计的这个学院位于高校的中心区块,紧邻中心轴线,是学校标志性人行流线的必经之路,区域位置尤为突出。学院内包含实训楼、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专业教室、公共教学楼、行政楼、小剧场等。将一所学校的内容浓缩在一个学院表达,既要面面俱到,又要重点突出。
首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
1、场所精神概述
“场所精神”一词源于罗马,其内在含义为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精神,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是最早系统全面地阐述场所精神的,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目前对场所精神理论进行最系统地研究。他对“场所”一词做过阐述,“场所是由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通常,建筑是场所精神具体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体现建筑特定的环境氛围,场所精神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将传统、地域文化思想融入建筑之中,使人们在营造地场所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是高校建筑设计的方向,需运用其理论指导高校校园建筑的设计。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建筑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求满足最基本的物质功能要求,更多是追求高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上的富足。因此,从场所精神理论出发,探讨如何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高校建筑,使校园设计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寄托,增强学子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方向感。
设计的校区的建设提出了“品质、人文、生态、创新、开放、综合”的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把杭师大新校区打造成“人文精品、传世之作”,要凸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新校区以“杭州的大学,百年的大学”体现名城名校效应,适应当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应充分挖掘百年高校文化底蕴,传承并塑造百年师大的人文地域特色和人文艺术精神。
此高校校区目前已建与在建的院系,融合多家设计单位作品,体现了“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胸襟。校园建筑对于场所精神的营造尤为重要,从1500平方米的小剧场到10个平方米的小琴房,处处都流露出设计的精雕细琢。小剧场为业主提供了多种演出方式的对比,从汇报演出到排练小剧目;从T台走秀到话剧的跑场,每一处的细节决定了小剧场作为教学区亮点的存在。公共艺术中心设置的小琴房,为了得到良好的空间感受和作为场所精神的重点区域,每个琴房分区设置内院,将景观引入教学和学习空间,更是给星罗棋布的小琴房以呼吸的空间。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是让学生有归属感的场所,将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场所精神在高校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方式
2.1传统书院文脉的传承
书院被认为是高校历史的起源,对我国文化学术的兴盛起到促进作用,传承书院文脉所蕴含的精神是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受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书院的选址都比较注重自然环境因素,僻静优美的山林圣地往往是书院建筑的首选之地,自然山水的精神品质具有德化作用,形成环境育人的效果,有助于自身完善。同时,书院的建筑理念为“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布局与规划多是因山就势,最大限度保持原始自然风貌,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高校校园在对校区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书院择胜地选址的理念,选择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之地。建筑空间布局中使校园建筑依山就势,隐没于林阴山色之中,与自然景观、周边环境情景交融,形成和谐之美。营造和谐优雅的校园文化气息使学生远离名与利的诱惑,潜心学习与研究,形成“环境育人”的作用。
本项目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构成丰富的交流空间。我们抽象传统院落的文化符号,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将之翻译出来,形成全新的中国现代建筑元素,使每个人都能够读懂,都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东方美感和水乡民居特色。
2.2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
高校校园空间不单单只是涵盖教育功能的使用场所,是注重人与人、人与场所的情感交流,更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根植地域文化的土壤,在校园建筑空间环境布局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精神,将发挥校园功能所蕴含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了让地域人文精神更好地延伸到校园空间,我们需要从地域传统文化成果中进行寻找与分析,剖析地域文化组成要素,创作出适应校园文化的建筑语汇。将地域文化特色应用到高校建筑空间布局,考虑当地自然地形条件,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注入地域文化符号,实现地域文化精华融入校园建筑中。
将地域文化精神体现在高校建筑设计细节中,提升校园建筑价值和现实意义,焕发校园新活力,使建筑设计更加具有鲜明的校园地域特色,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建筑识别度。
“百年学校·地域特质·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的追求,紧邻的湿地公园的湿地印象最能体现出校园风格。我们以隐喻的手法、流动的空间形态、起伏递进的架空平台、气势磅礴的建筑形式、精巧细致的造型风格来体现这种设计意向。
3、杭州某师范高校校区情况概述
本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本次设计的校区位于国家湿地公园旁。校区的设计,将打破传统高校校园的设计风格,围绕“资源共享、城校互动,组团布局、宜人尺度,集约组群、学科交融,百年荟萃、杭派印象,水绿环绕、生态校园”要求,利用校区位于国家湿地公园,余杭塘河从校中心穿过,章太炎故居就在附近的特点,主题形象设计为“城园环聚、荷塘书色”。设计者运用了“湿地书院”、“新杭州主义建筑风格”、“大河通大船,小河通小船”等理念,未来学生从宿舍坐着船去教室上课,校区与景区相融将成为现实。学校对新校区的建设提出了“品质、人文、生态、创新、开放、综合”的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把新校区打造成“世纪精品、传世之作”,要凸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新校区以“杭州的大学,百年的大学”体现名城名校效应,适应当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应充分挖掘百年高校文化底蕴,传承并塑造百年师大的人文地域特色和人文艺术精神。
本校区功能布置以人文学科类的本科和研究生为主。新校区建设突出数字化、节能型、花园式特点。建成后的大学校区将是设计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高教综合体,在建筑和景观特色方面成为杭州和余杭仓前的新亮点。
4、高校校区的场所精神表达
“百年学校·地域特质·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的追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印象最能体现出这种杭师大仓前校区的校园风格。我们以隐喻的手法、流动的空间形态、起伏递进的架空平台、气势磅礴的建筑形式、精巧细致的造型风格来体现这种设计意向。
(1)微地形一一再现规划理念
整个校园建筑弥漫浓厚的乡土情结,体现着深厚的杭州乡土地域文化特征。利用校区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余杭塘河从校中心穿过,章太炎故居就在附近的特点,主题形象设计为“城园环聚、荷塘书色”。设计者运用了“湿地书院”、“新杭州主义建筑风格”、“大河通大船,小河通小船”等理念,未来学生从宿舍坐着船去教室上课,校区与景区相融将成为现实。
人工微坡和自然水系结合设置,下沉广场和各个建筑联系组成,形成了坡地绿化、架空走廊,通过亲水平台、垂柳驳岸、下沉广场等景观元素,造景与借景相结合,塑造出自然而优雅的生态微地形。
(2)水、桥、埠一一彰显杭州特色
杭州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河流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典园林、曲径回廊如诗如画、别有韵味。我们精心设计提炼的每一个空间节点,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3)江南元素一一传承书院风格
本项目以江南居民式院落为中心的建筑群组织形式,是校区建筑的主要形式,“院”是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师生的思想感情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构成丰富的交流空间。我们抽象传统院落的文化符号,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将之翻译出来,形成全新的中国现代建筑元素,使每个人都能够读懂,都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东方美感和水乡民居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宁静清幽的山水校园氛围,培育学子们的人文精神。同时,曲折婉转的空间秩序,造就建筑与自然共生画面,营造出安静清幽而不乏灵气的氛围。校园本质属性是起到育人的效果,优美僻静的自然环境富含的“境教”具有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传统书院文化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思想境界,获取精神上的富足,有助于学子们陶冶情操与自我完善。
建筑在立面中参考中国传统书院的形制,并汲取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设计灵感,运用白墙、坡顶、院落和黑、白、灰三种主色,使校园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淡雅质朴,融合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现代书院景色。
其中,教学区采用统一的设计手法一阵列式的竖向条窗肌理,使教室获得均匀柔和的日照,也彰显出大学的严谨、规则、向上;局部挑出的玻璃体量则与之构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作为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形象显著易于识别,也体现着现代主义轻盈、活泼的一面。此外连绵的坡屋面串联在一起,如山峦起伏般壮阔,具有江南城镇的大意味;而白墙,如画家笔下漫无边际的留白,好比舞台,给未来师生的生活学习一个场所、一种情境、一种气氛,同时不会喧宾夺主。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和剧场部分考虑和而不同的设计原则,屋面坡屋面设计呼应了教学区的坡顶白墙,同时更加现代,具有艺术气息;连贯的柱廊设计则串联起整个建筑的主要功能流线,营造出秩序、仪式感,也是建筑最著的形象特征。
4.1 结束语
场所精神和校园建筑设计相结合,可赋予建筑灵魂,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人性化和情感化的体现。杭州高校校区设计体现场所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其深入思索历史文脉的传承,有意识进行地域文化精神传达,强化细节设计,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将文化与技术结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既体现传统文化的普遍性,也体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随着场所精神理论的逐渐完善,场所精神在高校校园建筑中的运用趋向于积极发展方向,未来场所精神将在高校建筑设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020年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在对校区进行回访调研时,校方给予我们高度的评价。不论是平面功能的布局,还是立面造型,更重要的是氛围的营造,精神场所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区的成果也得到了郑时龄院士的肯定,并一再督促我们设计应该是要蕴含文化底蕴的,是有生命的,更应该是鲜活的和赋予灵魂的。
参考文献:
[1]曾洪.地域文化在旅游地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唐洪流,叶保健.基于场所精神的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中心外部空间研究[J].城市建筑,2020(10):133~136.
[3]张丽娜,陈建华.浅析地域文化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演绎——以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3):90~91.
[4]郭红利.成渝高校校园建筑形态演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