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院建筑设计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3期   作者:侯伟
[导读]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其规模之大、周期之长、影响之远超出人们想象
        侯伟
        北京康伟兴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00013
        摘要: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其规模之大、周期之长、影响之远超出人们想象。回顾与思考这场抗疫之战,现有医疗卫生系统对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抗疫体系完整性及后疫情时代医院建筑设计的应对性,均需医院建筑设计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寻求突破困境、涅再生的路径,推进我国医院建筑设计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医院建筑;?建筑设计;
引言: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发酵,截止至2020年5月初,全球范围已有确诊病例超过350万例,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与地区。面对如此凶险的疫情现状,世界各国防疫资源捉襟见肘。一方面是传染病病床利用的饱和运行,一方面却是普通医院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关闭门诊等医疗服务设施而导致的医院资源闲置。因传染病的突发性,感染性等特征,现实中并不会存在大规模建设传染病医院的需求,而当疫情来临时,其患病人数的指数级增长却又很容易导致原有医疗系统崩溃,无法遏制疫情恶化。因此,考虑如何在普通医院的建筑设计中预留应对传染病疫情的改造条件则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除了建设临时传染病医院,改造方舱医院,把原有医院住院楼改造为传染病医院等举措已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1.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建筑平疫结合设计思考
        基于目前我国传染病医院的设计现状,专门为应对传染病的专科医院在我国尚属少数,因传染病往往是一种突发事件,如果为此突发事件而大规模建设传染病医院往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笔者思考如何在现行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中考虑平疫结合的设计需求,从而在疫情情况下能够更好的把综合医院转化为疫情定点医院,更好的为疫情防控提供帮助。为此笔者结合当前进行的粤东公共卫生中心医院项目方案设计,尝试从总体布局平疫结合、门诊单元平疫结合、住院护理单元平疫结合三个方面阐述对于医院建筑平疫结合的设计思考。
        1.1总体布局平疫结合
        传染病医院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人流、物流的科学合理安排,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房间和不同的传染渠道要采取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在总平面布局中,首先要考虑严格分区,完整的传染病医院一般要分为隔离区、限制区、行政后勤保障区、职工生活等几个大区。在普通医院设计中,理论上可以考虑按照其分区的方式进行总平面的规划,包括控制限制区与隔离区之间的间距大于20m的措施。各分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可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划分不同的控制区范围。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考虑局部区域临时隔离,使之符合集中救治的要求。另外,目前我国规划新建的医院项目大多规模较大,用地条件较为充裕,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留有合适的预留用地,用以针对诸如新冠肺炎等应急集中救治条件,见图1。
        1.2门诊单元平疫结合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综合医院门诊因没有严格的隔离措施而不得不大规模停诊,从而不能在疫情中发挥作用的特点,笔者在粤东公共卫生中心方案设计的门诊(图2)设置中尝试采用双通道的方式,即医生和病人各通过专门的通道进入诊室,洁污分区、流程清晰,有利于减少交叉感染。其中医生通道采用开敞的方式,与诊室之间通过门帘等方式分隔开,从而不影响诊室的通风采光,在疫情情况下,则可通过增设墙体快速把医生通道从诊室中隔离开来,形成半污染区。同时,在医护半污染通道与后方的医辅区之间设置缓冲带,实行严格的卫生通过,则可以在不影响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实现“三区两通道”的卫生隔离。在普通医院门诊设计中采用双通道也是应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一种措施,为医生多提供一个疏散路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当然,在普通医院中设置双通道也将不可避免的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走道面积的增加,对于科室面积分布,柱网尺寸,建筑形体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所以在现实的医院建筑设计中,要依据更加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平疫结合。
                                                        图1粤东公共卫生中心方案设计???
        
                                        图2粤东公共卫生中心非疫情与疫情下???
        1.3住院护理单元平疫结合
        住院护理单元作为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进行重点探讨。在普通综合医院住院楼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预留相关的建筑空间、设备条件等使其通过适当改造便可满足传染病医院“三区两通道”和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等要求,同时满足医疗流程、满足院感要求,实现隔离传染的目的。(1)病房单元设置室外阳台,平常情况下作为住院单元休息阳台使用,疫情情况下可打通病房阳台形成患者走廊,把原有的病房走廊改造为医护走廊,有效进行洁污分离。(2)病房单元预留负压风井,疫情时增设负压设备,为病房提供负压环境。(3)医护走廊与病房之间预留缓冲空间,预留自动流水洗手设施,保证气流组织是由半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

(4)医辅区预留淋浴更衣等空间,疫情情况下医护人员进出工作区必须经过强制卫生通过,即经过一次更衣、淋浴、二次更衣才能进入工作区,反之亦需经过相同的步骤,见图3。
                                        图3粤东公共卫生中心住院护理单元平面平疫结合???
        
        2.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院建筑设计策略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医院建筑,其缓解传染病疫情的作用巨大,传染病医院通常可分为县级及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与专科传染病医院,本文针对县级及县级以上新建医院建筑和目前亟需改造的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介绍。
        2.1综合医院规划设计关键:院感控制和治疗单元布局
        在新院区规划设计时,院感控制是整个规划设计的关键,合理分区,尤其是综合医院中感染楼的布局和规模控制是重点。
        1)在确定当地风向条件下,将医院合理分为三大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通过建筑空间将各区块连接。
        2)医院主体宜退建筑红线20m以上,住院楼间距宜为20m以上,住院楼应多栋布局,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自我隔离,同时能独立应用。
        3)发热门诊及感染楼布置现有大部分医院规划设计中,发热门诊及感染楼等空间“名存实亡”或“尽量压缩”。根据现有建设标准,感染楼最大约1000m2,无法满足突发疫情下的治病救人需要。应参考人防工程做法:疫时、平时结合。一般以80张床为宜,建筑面积约5000m2左右。规划4层:1层门诊医技;2层肠道病房;3层HIV病房;4层呼吸道病房。平时可收治传染病人,疫情时全部收治急性传染病人,慢性病人转其他病房。
        4)开放的医疗模式使一段时间内医院未设围墙,大门形同虚设。后疫情时代,医院需有安全且安静独立的院落,规范合理的污水处理站及垃圾收集站是减少污染源的最佳选择。
        5)开启预约就诊模式医院就诊方式的变化影响未来医院的规划设计,减少各个大厅等候空间,可降低交叉感染概率,把有限的建筑面积预留给紧急医疗部分。
        6)预留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用地)当发生突发卫生事件时,最快就近配置装配式传染病医院,也可配置“野战医院”模块。
        7)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社区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能力限制其能承担的责任。加强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使社区层面做好排查、隔离和收治轻微病患的工作更便捷。
        2.2专科传染病医院规划设计关键:强专科、大综合理念
        1)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各区至少应设置1所二级以上专科传染病医院,以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用。
        2)根据风向、场地情况分为整体医疗区和生活后勤区两大块。医疗区根据强专科理念,分为烈性传染区和一般医疗区。烈性传染楼与一般医疗区间距应大于30m,根据当地人口数量设计床位,不宜低于200床规模。在独立分区中需设计各自流线(医护流线、病人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合理,分区明确。
        3)大综合医疗区中根据“平疫结合”理念,合理规划布局门诊、医技及住院楼。门诊部双通道设置(医生诊室后方增加1门,疫情时采用玻璃隔断分割)。住院楼采用双廊分流设置,满足疫情下住院救治及院感控制需要(疫情时快速转慢性传染病人)。
        4)总图规划设计需区分烈性病人出入口及一般病人出入口,洁物入口及污物出口。
        5)污水处理站和垃圾收集站需合理设置,根据各种排水标准分开设置,最终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市政污染。
结语:
        医院建筑是完全强调功能优先的建筑体,科学合理的医院设计是保障医院运行的基础。建筑师应从患者角度体会就诊过程,从医生角度认识救治过程;应了解各功能区的关联及功能区自身的特点,了解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要遵从医院管理,通过反复调整比较,把医院运行过程用图纸进行正确表达。这个过程是重复和繁琐的,但一定可以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2]张万桑.从传染病防控的角度对医疗空间与设施设计的几点思考[J].建筑技艺,2020(3):60-67.
        [3]崔博森,李建敏,吴斌,等.探索“医养结合”下的建筑空间设计——以北京新华卓越康复养老项目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2):22-26.
        [4]崔博森,张茜.全方位式养老:金色港湾养老社区[J].城市住宅,2019,26(11):57-60.
        [5]崔博森,张伟锋,李建敏,等.援外医院建筑项目的设计与探讨——以援孟加拉国吉大港医学院烧伤科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2):5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