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盼盼
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江苏 滨海 2245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小学生有效提高综合能力,使其取得更理想的数学成绩。教师要注重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数学教学,让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高,才会更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工作。以下对如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
前言:
积极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其数学成绩不断提高,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共同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展教学,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同时,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才会更加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并让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乏味,尤其对于天性活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直接教学,会让小学生产生精神疲劳,从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小学生缺少学习热度,就无法深度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因素,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情景完美结合,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运用和思考相关数学知识。以此,不仅会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其用心思考和学习,并让他们的运算能力、学习水平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教师对《四则混合运算》的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时,教师直接让小学生记忆运算法则后,应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小学生进行运算练习,就会使小学生产生较重的厌学感,同时也十分不利于小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及对运算法则的扎实掌握。为此,教师就可以将枯燥的练习,转化成在生活中应用混合运算知识,让小学生拥有全新的学习感受。不仅会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运算热情,还会让他们的运算能力快速提升。在生活化情景的实际创设中,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小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可以学习用品,也可以是小学生喜欢的玩具、或是小学生喜欢吃的食物。并且,教师要注重增强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以让小学生自行对不同物品加以“定价”和“销售”,促使小学生的积极性深度被调动。另外,为了让情景更加真实化,教师还需要提前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小学生模拟表演时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自行超市的情景,让一部分小学生去扮演售货员和收银员,让一部分小学生去扮演消费者。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对小学生消费、购买过程中,所涉及到人民币应用数量加以检验,了解其知识运用水平,再加适当的指导。就会使小学生快速提高运算能力,同时还会体验到许多乐趣。
二、开展课堂实践,提高小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阶段,是思维完善的黄金阶段,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培养小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巧妙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注重应用趣味感比较强的教学形式,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会让其主动思考和推理,进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尽量应用有趣的教学用具,或是让小学生应用学习用具,让课堂动起来,才会更有力推动小学生思考,并强化他们的推理思维。
比如,《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是让小学生理解概率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实践,让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总结和推理出概率大小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小学生准备两种颜色的跳棋,同时教师也准备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先导入一个趣味的童话故事:“动物森林中举办文艺演出,并且有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参与权。可爱的小孔雀十分想参加,它可以如愿以偿吗?”。小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也会十分好奇。接下来,教师再拿出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并将它们全部放到一个纸箱中。之后,再提问小学生:“这个纸箱中,有同样数量的两种颜色乒乓球,假设任意抽取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当小学生纷纷说出猜想后,教师再让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将让小学生两人一组,并且将提前准备的两种颜色跳棋混合在一起。然后,让其中一名小学生遮挡住跳棋,并让另一名小学生去任意拿取一个,并记录每一次所拿跳棋的颜色。当小学生经过多次实验后,教师再让每个小组分别读取各自的记录。并且,激发小学生思考:“通过实践,两种颜色的跳棋被拿取的次数相差多吗?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当小学生经过对比后,就会快速推理出可能性的大小,与当前客观条件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小学生推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举办知识比赛,提高小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数据分析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起着关键性影响。但数据分析知识比较平淡,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科学去调整教学手段,利用举办知识比赛的方式,促使小学生主动、专心参与到数据知识的分析中,进而有效提高分析能力。此外,教师需要积极应用先进教学技术来辅助比赛开展,才会更好促进比赛圆满完成。同时,还可以让数学课堂上的气氛得到充分活跃。
比如,《升和毫升》一课中,教师需要传授小学生液体单位知识,让他们对不同体积单位可以深度认知,并灵活运用。教师就可以提前整理生活中不同物品的图片,如汽油、饮料等。并且,在这些物品旁边标注上数字,但并标明具体单位,让小学生通过知识比赛,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去为不同物品填上对应的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有效促使小学生快速记忆新知识,并提升生活经验。与此同时,也会使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快速增长。
总结:
小学生正是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数学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积极培养其运算、推理、分析等能力,可以让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力发展。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形式教学情境的方式,丰富教学过程,使小学生乐于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更好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会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7):267-268.
[2]王小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5):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