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上海路小学 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有效提问的基石--精心预设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一)、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二)、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三)、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李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李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有效提问的关键--遵守提问的原则
(一)、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用好、用足启发性原则。使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生活中积累是厚实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充斥课堂中。
(二)、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在刚才这节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李老师选择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三)、遵守及时评价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如在李老师刚才的课中,她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老师也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三、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这个时机主要是:
1、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
2、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在刚才的课中,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后,李老师及时出示: 在“6×3=18中,3和6是因数,18是倍数”的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而在35÷7=5这道除法算式中,使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3、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侯。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李老师在课的结束时,提出: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昧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
(三)、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的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有个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涂了其中的1份(2个),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1/2。”立刻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2/4”。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教师没有慌,他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问:“1/2表示什么意义?2/4呢?”。在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刚才分法的分数表示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