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鹏
广安中学 四川省广安市 638099
摘要: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之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课堂教学呈现低效现象,加快教学改革创新尤为必要。现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分析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以期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高效课堂
引言:目前社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创新与超越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此社会大环境之下,改革优化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以新课改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引发教育制度的反思,教育方法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一系列优化举措。高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厚积薄发的重要节点,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本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科目,其教学质量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立足新课改的教学发展趋势,加快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步伐,提升教学有效性尤为关键。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改革由来已久,力求打造轻负高效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以沉重的冲击,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但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效果与素质教育目标仍然存在鲜明的差距,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贯彻落实情况并未达到预期。第一,从教学角度而言,在现行高考文化的影响之下,知识本位的教育倾向尤甚,课堂教学呈现知识高容量、节奏高频率,训练高强度的特点。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一些教师单纯的将知识点或解题思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虽然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消耗,但与此同时削弱了课堂的有效互动。这就导致看似充实高效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实际收获却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以及数学思维活跃度。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数学作为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欠缺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积极的学习心态,导致学习成效欠佳。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难提学习兴致,甚至存在畏难心理。同时,学生欠缺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课后巩固复习不到位,并未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影响学习效果。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优化策略
2.1优化课堂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良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采取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设计,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目的,为后续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加持之下,大大提升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为课前导入环节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选择相契合的课前导入设计方式,增强数学课堂的新鲜感。第一,采取游戏导入法。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对于游戏都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失为课堂导入的优选。例如,在讲解“概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较为常见的抛硬币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总结数学知识,调动课堂参与感的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采取悬念式导入法。猎奇心理不失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内在动力。因此,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制造认知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心中随意想一个数字,将该数字乘以3再加1的结果公布出来,教师可以快速的反应出学生所想的数字。以此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让学生带着疑问在新知探索过程中探寻问题答案,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2.2巧设课堂问题,活跃数学思维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谓是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改视域之下,教师巧设课堂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多角度的审视问题,促进学习能力及解题能力的快速提升。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首先,在复习准备环节,教师提出如下思考问题,长方体的8个顶点,12条棱所在直线,6个面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以学生所熟知的数学知识作为先知探索的起点,唤醒学生的潜在认知,更易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举例性的思考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初步感知。其次,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让学生以任意角度观察桌面或黑板面,分享自己的感官认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看到的平面绘制下来,引出平面的概念与画法,带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深化课堂问题,如让学生观察桌面、一扇门以及墙角三个具象化的事物,以点线面的关系描述事物特征,在思考、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总结关于位置关系的三条公理内容。在思考问题的加持之下,突出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加深对于本质内涵的理解。
2.3坚持以学论教,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改革需要坚持以学论教,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组织相契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学主体归还给学生,以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采取以学论教的教学模式,需要立足于严谨的学情分析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之上。首先,教师应做好学情调研,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相关知识时,在课前教师立足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特性以及该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科学的预估。同时,收集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多维度的资料,作为堂教学计划的设置依据。其次,教师要注重实时的课堂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状态,设置随堂测验,及时获取学生的知识学习反馈,便于教师掌握教学活动的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的调整教学组织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最后,教师要构建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转变单纯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综合学生的态度能力及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为学生提供中肯的优化建议,为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独立的成长空间,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随着发生一系列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不断的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陈伟荣.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1(12):165.
[2]李亚玲.新课改教育下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再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1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