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云
广西浦北县福旺镇大湾小学 535300
摘 要:小学数学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蒙课。它是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在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改变思维的能力,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数学,不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利于有效的数学学习。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应注重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变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变向思维;灵活思维
学生思维的转变,实际上要求学生面对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数学变思维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绕过类比,举一反三,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反应的一种思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化性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诱导多向思考,打破思维程式化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的,这就很可能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这不仅与管理中的“先因果”含义相同,而且是一种惯性思维。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程式化和模式化”,是缺乏适应性的表现。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学要打破刻板印象,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层次的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新鲜感和兴趣。
例如,“a船的航速为80km/h,B船的航速为60km/h。甲乙双方同时从A/B出发,航程200公里,航行2小时。此时甲乙双方的距离是多少?“对于这样的练习,老师要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不同的角度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想法一:甲、乙双方逆向行驶,会后开放距离:
(80+60)×2-200=80(公里)
思路二:甲、乙向后行驶距离:(80+60)×2+200=480(Km)
思路三:甲、乙方向一致,甲在前,乙在后:80×2+200-60×2=240(公里)
思路四:甲、乙方向一致,乙方在前,甲方在后:60×2+200-80×2=160(公里)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方式,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正如莎士比亚在评价他的作品时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每个学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他们的思想也不会相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碰撞,展示每个小学生的思想。同时,我们还可以集思广益,及时交流思想,积累多方位的总结思路。
二加强活化训练,防止思维僵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了数学思维的程式化外,思维的僵化也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积极激活大脑,思考问题”,但很少看到老师引导学生激活大脑,帮助学生避免思维僵化。往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总是实行“统一”教学。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就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探索知识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模仿和应用模式来解决问题。基于此,为了防止学生数学思维僵化,可以加强激活训练。对于数学习题的设计,要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转化思维、动态思维和综合应用思维,并进行逆向、多向、转化、动态、综合等激活训练。
设置如下练习:
填“+”、“-”、“×”
二×6=18○ 6 18 ○ 2=5×4×3×4=6○ 2.
27○ 9=6×6
通过习题的转化训练,既可以避免思维僵化,又可以锻炼多向思维。
三为学生创设联想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联想思维能帮助学生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洞察力。在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交往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多说几句话:“再想一次”、“再试一次”。经过这种反复训练,学生能迅速发现事物的特点,还原事物的本质,产生跳跃思维,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要求学生思维灵活。
(一) 用活数学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多公式的学科。小学生在使用公式时容易表现出的现象是使用公式不灵活,经常受到公式的控制。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维问题的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时),在知道底部和高度的情况下,就可以求解面积。然而,许多学生只知道一个和两个。他们告诉他,他知道面积和底部,他可能无法要求高,这是缺乏灵活性的表现。但如果教师列出三个数学公式:s=a×h÷2;a=2s÷h;h=2s÷a,学生就可以理解这三个公式的灵活性。
(二)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问题的多重解是数学问题的一个普遍概念。对于数学来说,许多问题并不局限于一个解和一个答案。作为当代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能解决多个问题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设置习题时,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梯度性,适应小学生思维变化发展的要求。
例如“如果一艘船能载油6小时,下风速度是30公里/小时,上风行驶距离是下风行驶距离的4/5/小时,那么它最多能行驶多远,就需要返回?”例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技巧,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有些学生认为船驶出的距离应该等于它返回的距离。如果开车走最远的距离需要x小时,那么开车回去需要(6-x)小时。方程为:30x=(30×4/5)×(6-x)解此方程得x=8/3,则最远距离为:30×8/3=80F(km)。
2.其他人认为,如果先求解迎风速度:30×4/5=24(y-m)。假设最大航程为x公里,您需要返回。从时间关系,你可以列出公式:X/30+X/24=6。如果你解X=80km,你应该返回。
3.当然,有些学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中②, 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扩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将船舶行驶的最大距离设为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公式为:6÷(1/30+1/24),可解的最大距离为80km。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通过多次分步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思维开阔的良好局面。
三 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思维的转变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建构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为了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仅仅了解数学结论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此,我们应该让小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从观察到猜想,进行实践、探索、合作与交流,接触数学、理解数学
→ 验证→ 推理→ 总结形成数学思维,建构数学知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结语
总之,转变思维要求打破思维方式和思维定势,防止思维僵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注重教学的多样化。我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