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园中空间尺度营造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3期   作者:谢江
[导读] 文章以实际项目为线索,从城市宏观尺度、设计地块外部空间尺度以及建筑细部尺度等方面
        谢江
        建华建筑设计合资有限公司 100062
        摘要:
        文章以实际项目为线索,从城市宏观尺度、设计地块外部空间尺度以及建筑细部尺度等方面,阐述高科技产业园中不同层级空间尺度的营造策略,以期创造出尺度宜人、运转高效和城市空间环境友好的新型高科技产业园。
关键词:产业园规划设计;城市尺度;外部空间尺度;建筑细部尺度;
        1.空间尺度营造的相关概念
        尺度是建筑学里一项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概念。如果说尺寸表达的是物体形状的客观数据度量,尺度则更偏重于人体的主观感知。我国著名建筑师彭一刚认为,尺度是“建筑整体和某些细部或人与人们所习见的某些建筑细部之间的关系”,陈占祥先生则曾言“人的尺度是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说明尺度与建筑使用者的感受密切相关。近年来的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强调城市尺度的重要性,如对于沿街面的建筑形态控制、平衡开发强度和舒适度等,体现了设计对人的日常行为感受的重视。
        2.先进技术研究院设计中的尺度营造策略研究
        2.1城市空间层面的尺度营造策略
        宏观尺度营造意在根据地块自身在城市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特色,通过其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天际线和沿城市界面的营造等相应的策略,创造具有特点、符合当地城市风貌以及尺度宜人的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2.2.1规划布局、空间结构
        某项目位于滨州市西南部,城市主中心南侧,其所处的片区主要以高科技产业园为主。地块周边配套了相当规模的居住、商业用地,加之地块东侧紧临秦皇河公园,因此采用传统封闭的“单位大院”模式是不合适的,会造成城市地块之间联系的缺失,设计地块自身也会成为一座“孤岛”。现代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二战”后西方城市设计中强调的“大空地”和“纪念碑”式的巨大建筑,因此在宏观层面,对大尺度的设计地块进行切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方案的总体规划参照周边地块规模,结合城市路网的密度考虑,将44.6万平方米的用地划分为7块建设用地,适当地增加了城市支路的密度,从而串联南北两条城市主干道,并避免地块西侧用地与东侧秦皇河之间的割裂状态,尽可能提升每一块城市用地的价值。
        在设计手法上,为提升设计地块在城市宏观空间中的辨识度,打破常规均质的地块划分方式,7块建设用地根据功能定位和空间形象等要求,形成一主、两副、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东侧主要建筑——公共服务平台沿秦皇河公园展开,结合酒店和大数据中心,形成东西向主要轴线,也作为研究院的核心功能轴线,向城市重要公共景观空间延伸。
        2.2.2天际线、城市界面
        城市天际线(Skyline)的理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早期城市规划的定型理念,一般认为是城市竖向空间领域的实体建筑与天空之间的连续界限。城市界面则通常指由建筑、景观小品、绿化以及相关设施等要素所形成的城市连续空间。我国著名建筑师齐康先生曾言“界面指城市街道、广场的界面,是建筑、建筑群体形的一个面,它构成城市的侧影和天际线。作为形体的城市,界面无所不在,各具形象。”这充分表明了天际线和城市界面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朝向不同的城市界面(公园、城市道路),应形成不同的空间界面和城市天际线,主要反映在对地块内建筑纵向尺度、退线尺度以及三维空间形态的控制。
        设计用地朝向秦皇河公园的地块核心建筑—公共服务平台平面以“C”形布置,内退出人员活动、集散的广场绿地,靠近公园中心以一层建筑或架空的空中连廊为主,并将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功能集中在“C”形中部,朝“C”形两侧形成退台式的建筑形态,尽可能控制沿街建筑群的纵向尺度,避免对城市公园带来压迫感。远离秦皇河公园的两侧街角处则布置50m左右的高层建筑,整体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沿街界面,与城市公共景观形成友好、互动的空间形态和尺度关系。
        设计地块朝向城市外部道路以花园式办公建筑为主。在满足地块容积率的前提下,控制建筑与周边已有地块建筑退红线的距离相接近,避免因街道两侧建筑退线差异较大而带来的压迫感,打造尺度均匀、具有一定韵律感的城市街道环境。在保证上位规划对于地块的贴线率要求的前提下,对沿街建筑进行局部架空、设置屋顶活动平台等处理,结合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城市界面均匀的尺度变化基础之上增加细节和空间“变奏”,丰富人们对于城市街道的尺度感受。


        2.3设计地块内的外部空间尺度营造策略
        外部空间主要指地块内除了建筑内由其气候边界完全围合的室内空间外的街道、公共开放空间等室外活动场所,这些空间的使用频率不亚于建筑室内空间。因此,打造尺度宜人的外部空间对于本次规划设计至关重要。
        2.3.1设计地块内街道尺度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车流量,同时也要满足大型车辆运送仪器的要求),地块内的车行道以城市支路的道路等级为标准,设计双向各二车道,道路宽度基本为15米左右。建筑沿主要车行道后退约25米,尽可能避免噪音、尾气对建筑底层的影响。地块主要入口处两侧建筑高度抬高为40米,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比值基本满足1∶1,形成较为清晰的空间边界;地块内部的建筑高度基本为18~24米,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比值基本小于1,有利于车行道两侧形成较为亲切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建筑纵向尺度的控制,提示空间的变化,增强地块的标志性形象和边界的清晰度。
        2.3.2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尺度
        设计地块内主要公共开放空间由东侧朝向秦皇河公园的大型开放绿地、园区内建筑组团间的公共绿地、水环步道以及局部架空连廊等组成。
        东侧大型开放绿地半径约为90米,其较大的尺度主要为了满足人员集散、公共活动为主,同时与东侧秦皇河公园相呼应,作为外部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体现地块主要形象入口的仪式感。环绕东侧大型开放绿地的主要界面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底层架空连廊,主要由连续、均质的玻璃幕墙和异形结构柱组成,局部打开形成通道,沟通地块内部与外部广场的联系。
        建筑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平面尺寸约为30×30米至30×90米不等,周边建筑高度约为18米,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比值基本小于1,是相对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对于三面被建筑围合的公共绿地,采用建筑局部高度降低的设计策略,通过建筑纵向尺度的变化,避免空间的压抑感。被降低的建筑局部作为屋顶绿化,形成可上人的屋顶活动平台,与内院公共绿地产生视觉上的交点,进一步提升内院的活力。
        水环步道的形态与园区内的主要公共建筑—公共服务平台相接近。水面尺度基本为3—11米,局部放大形成公共景观节点,通过较为曲折、狭小的水面尺度,营造自然、曲折中式水体景观,兼顾景观形象与日常维护的合理性。
        2.4建筑细部尺度营造策略
        本项目通过对建筑细部的材料细节、节点构造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使得人在建筑中行走、停留、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取得良好的微观尺度感受。
        在本次项目实践中,公共服务平台外部活动平台由于悬挑较大,加之其需要满足绿化覆土、上人活动等要求,按照常规的结构计算,需要较大的边梁高度以承受其荷载。为了尽可能减小梁高,在人们视线可达范围内对其作变截面处理,较高的梁内退形成切角式的阴面,控制贯穿建筑层间的立面横向线条仅为25厘米高,削减了过大的建筑构件对建筑尺度的影响,使得建筑整体显得轻盈、通透,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类似的做法还可见于花园式办公园区内的彩色架空廊道,其造型由一系列单柱支撑的标准化构件组成,为了减小梁高,悬挑梁采用变截面的形式,并通过幕墙做法在侧边设计一窄条封边的造型,与建筑立面上横线条尺度相当,行走在其中的人们抬头即可看到构造的细节,避免了较大尺度的结构构件对人的视觉冲击,使得整个办公园区形成较为统一的建筑尺度关系。
        办公建筑的立面、平面往往较为标准化,但对于城市街道来说,过于标准化的建筑立面会让城市空间显得机械、呆板。对建筑外立面构件进行尺度上的细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本项目中,花园式办公建筑的沿街立面朝向东南,形成三角形凸窗,通过西南面实体铝板和东南面透空玻璃的尺度和材料变化,实现建筑形象随着人体行进路径而变化的设计特色。此外,建筑层间的横向线条采用幕墙做法,结构梁内退于铝板幕墙内部,使得外立面构件造型更加自由,通过有意识地进行减小构件的高度,同时设计一定的收分和凹凸,展现构件的细节,体现建筑的精致性。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尺度这一传统建筑学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建筑师所重视,传统高科技产业园区内尺度失衡、空间环境较差等现象也有望在新一代高科技产业园中得到改善。总体看来,本文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对尺度的理解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总结,望为此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彭孝乾.产业园区4.0背景下的科技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39-40.
        [3]徐静.城市天际线的空间控制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