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教育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2期   作者:肖海燕
[导读]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肖海燕
        仁化县大桥镇中心幼儿园 广东韶关 512335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科学教育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生活并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关键词】幼儿科学;生活化;指导策略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1]。《纲要》中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科学活动的生活化教育。
        一、科学探究活动环境“生活化”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地影响。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注重操作环境的生活化,让幼儿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
        1.设立科学长廊
        我们可以在走廊、过道、楼梯等地方设立科学长廊。把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解答幼儿心中的疑惑,同时对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起到熏陶作用。 如:通过开展“赏月”主题活动,幼儿用画图的形式记录月亮每天晚上的变化情况,并在过道墙面上展示,以此引起幼儿对月亮变化的好奇心。并根据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更换主题,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建立科学活动室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即科学活动室的建立应基于幼儿的科学启蒙,而非知识的灌输。并以此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操作发挥其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在科学活动室里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接触的电与磁、水、声音等相关主题的操作探究仪器,提供人体器官模型、植物模型、动物标本等,以及设计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操作的探究材料,幼儿通过看、摸、听,在做中玩,玩中学,通过探究,进而获取新经验。
        3.创设科学活动区角
        教师在班级创设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客观世界、积累科学经验的活动场所,如设置“科学区”。通过搜集幼儿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根据科学内容设计适合幼儿直接操作的材料。如:通过制作树叶相框,增进对树叶的了解和能准确辨别各种叶子。通过盖手印,感受人体指纹的神奇,了解人体指纹的特点。在科学区中,幼儿与操作材料互动,通过推理、总结、提升,获得各类学科知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自然角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幼稚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自然角是幼儿生活科学启蒙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科学环境[2],教师应该鼓励积极幼儿参与自然角的布置与管理,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让幼儿主动探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体验其中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究、对比植物种子的种植情况。如:把黄豆、黄瓜、玉米和丝瓜四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相同环境的土壤里,观察、对比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和生长周期,然后指导幼儿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让幼儿了解生命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生命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二、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活动内容,既能让幼儿感受和体验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让幼儿发现和认识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为幼儿后期科学学习提供直接的生活经验。
        1.科学活动内容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科学活动应基于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结合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大班科学活动《我们换牙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基本都会出现换牙的现象,原来生长的乳牙开始慢慢脱落,换上新长的恒牙,幼儿关于自己为什么会出现换牙的现象却不了解。为了让幼儿了解换牙的知识及护牙的基本方法,我先请幼儿观看几位幼儿的牙齿图片,为什么有些幼儿的牙齿是整齐的,有些幼儿的牙齿是缺少的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观看故事视频《我们换牙了》,让幼儿认识到换牙是人体的生理变化。同时,教师与幼儿交流换牙的注意事项,最后开展角色游戏,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护牙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谈话交流、角色扮演,幼儿就能正确地认识换牙,懂得爱护牙齿。
        2.科学活动内容应结合本土资源
        让科学回归生活、寓于生活。在这美好的世界,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幼儿探究的问题,如:我们生活的农村就有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菜地多饲养的家禽、家畜比较普遍,树木、树林、石头便于幼儿观察,是很好的活材料。如小班科学活动《石头记》,让幼儿收集各种石头自由玩耍。石头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无疑是新奇好玩的,在把玩中,幼儿发现了石头的特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如石头可以怎么玩?有哪些形状?像什么?可以怎么装饰石头?等。活动中,教师将科学与本土资源融于一体,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源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幼儿学习科学是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3]。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内容丰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并且材料要源于幼儿的生活,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为主,如: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的物体,常见的物理现象等。
        1.材料应选择生活化
        幼儿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4]。因此,材料的选择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使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经常接触的材料,多利用自然物和常见生活物,最好就地取材,让幼儿体会到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所以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其安全性,避免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例如:锋利、尖锐、易碎、有毒、高温等材料都不宜使用。
        2.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科学活动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条件,由于幼儿好奇心强,天性爱玩,注意力时间短而且不稳定,因此,操作材料要具备科学性、趣味性,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枯燥乏味的科学活动变得有意义,才能体现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如:在开展大班科学活动《弹性》时,应收集若干个弹性明显与不明显的物品作为探究材料,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材料应具有挑战性、层次性
        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基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由于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以致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中都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此,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差异,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认知倾向、学习方式以及整合经验的方式,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在不同层次上发展。这就要求操作材料要具备挑战性、层次性。如:大班科学活动《制作小汽车》,让幼儿探究制作小汽车的方法和顺序,教师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操作整合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当提供的材料难度增加,对幼儿的操作的要求也更高,幼儿就会主动思考问题,既让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也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同时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四、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幼儿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遵循“先幼儿,后教师;先尝试,后指导;先活动,后讨论;先操作,后结论”的原则,有效地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幼儿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寻方法、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好的问题既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要能蕴含一定的科学概念。教师向幼儿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直接将幼儿引向有价值的科学探究过程。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直接的语言表达,也可能是动作的摆弄。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问题或是幼儿未知,或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冲突,对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空间[5];然而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解决方法不一,它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大胆的猜想。
        2.关注活动,大胆尝试
        《纲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发现的乐趣。”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和物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若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和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语言介入,因为关键的引导性话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如:大班科学活动《让硬币浮起来》,教师组织幼儿让硬币借助辅助材料浮在水面上。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用塑料瓶盖、树叶、纸船、橡皮泥等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可是幼儿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利用纸船和橡皮泥让硬币浮起来。这时教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用蜡笔画过的纸船放在水中,并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时候的硬币浮起来了?以此引发幼儿不断地观察、讨论、探究,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形状、特性等与沉浮的问题。
        3.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
        记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用简图或符号记录获得的信息,既能帮助幼儿认识探究过程中事物的变化,使抽象的信息具体化,又有助于幼儿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经验[6]。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激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协助幼儿进行记录,或为幼儿提供已做好的记录材料,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并运用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结果。中班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可提供记录图示材料供幼儿对照,自主进行记录。大班幼儿主动学习欲望明显,表现欲强,能独立完成记录信息,教师可为幼儿准备多种记录材料和辅助性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
        4.结论与交流
        在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还应让幼儿充分地表达、交流和讨论。由于幼儿的个别差异性,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达时,要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机会,要善于启发、鼓励幼儿讲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探究发现,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盐水与清水里的鸡蛋》分组探究活动中,幼儿发现:“盐水里的鸡蛋会浮在水面上”、“清水里的鸡蛋会沉到水底下”。教师进一步启发:“鸡蛋为什么在盐水里漂浮,在清水里却不能呢?”“我知道,因为盐水里有盐”、“因为盐使鸡蛋飘在水上”......幼儿积极地发言,由被动状态向积极状态发展。
        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将科学活动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娜娜. 初探幼儿生活中科学教育的融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000(032):97-97.
[2]穆慧. 让自然角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资源[J]. 东方教育, 2014, 000(007):154-154.
[3]陈瑞华.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J]. 教师教育论坛, 2011, 000(001):74-76.
[4]张雪珏. 小议幼儿"做中学"[J]. 考试周刊, 2008, 000(016):233.
[5]唐莎.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 000(023):15.
[6]陈培兰. 如何引导幼儿有效探究科学活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